长工绝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40章 殿试!,器材室四角对着镜子,长工绝剑,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殿试!

金銮殿中,钟声已歇。</p>

晨光透过宫檐琉璃,洒落在宽阔的丹墀上,投下长长斜影。</p>

殿内人声已止,惟余旌旗猎猎轻响,与龙柱下两排盔带整齐的御前侍卫相对而立,如石刻般一动不动。</p>

大殿空阔,显得格外沉寂。</p>

新党一列,刚刚请辞离去,金銮右列,几成空阵。</p>

左列尚存者,不足半数。</p>

一众清流虽仍在位,却神色各异。</p>

有踌躇不安者,有若有所思者,有仍旧望着殿门之外,似在等那被宣之人到来的身影。</p>

而在高阶之上,天子端坐如初。</p>

冕旒垂目,眼帘之下是一双古井无波的眼。</p>

他已下旨启用新人。</p>

吏部尚书,王擎重之位,将由“李安石”补任。</p>

这消息掷地有声,殿中却像是扔进了一块沉石,只激起一圈暗波——无语的讶然与茫然。</p>

因为这个名字,于朝堂上下,从未听闻。</p>

一名从未出现在三甲吏选、未挂过都堂名册、也不见于士林往来之中的名字——竟然要接任“吏部尚书”?!</p>

六部之首,天下官制之纲纪所系,向来只由最资历、最深谙朝章旧律之人执掌。</p>

今日,却被一位无名之士取代?</p>

这不是动一部之命。</p>

这是动整个朝纲之本!</p>

许居正拢袖垂目,心中虽已有预备,可那一刻依旧如临薄冰。</p>

霍纲更是眉头微蹙,低声喃喃:“莫非……是陛下早年师友?”</p>

魏瑞神情不显,但拇指与中指轻叩笏板,节奏微滞,心中亦是翻腾。</p>

陛下当真如此托大?还是……另有所图?</p>

忽而,殿外传来内侍高声通禀:</p>

“李安石,宣入!”</p>

众人精神微震,目光齐刷刷望向金銮大门。</p>

那宫门极高,重漆如铁,此刻缓缓开启,曦光自后而入,照出一道人影。</p>

那人身形中等,衣履整洁,一袭素青朝服,头戴进贤巾,步履平稳,从容而行。</p>

他并不急迫,也不显张扬。</p>

走至玉阶前,恭敬一揖,躬身俯首,朗声启禀:</p>

“微臣李安石,奉旨赴朝。”</p>

声音不高,却极清楚,稳中藏定。</p>

一时间,整个朝堂静默。</p>

众臣望着这位新上殿的“吏部尚书”,心中思绪各异。</p>

他看上去年约四十,肤色微暗,双目平和,神情肃穆。</p>

鼻梁略塌,颧骨不高,嘴唇略薄,一看便是那种典型的江南文人模样。</p>

不俊不峻,亦无凌厉之气,更无宦官之威。</p>

从外形看来,实在寻常不过。</p>

甚至可说——太寻常了。</p>

如此模样,若行于街巷,便是那随处可见、在坊间开馆授徒的落、晓旧例,方可居重。”</p>

“若一朝擢之,使人疑天子驭政轻率,于新旧诸臣,皆非佳兆。”</p>

话音落下,朝列之中,又有数人缓缓出列。</p>

“陛下,李安石之名,臣等皆未曾耳闻。”</p>

“查其履历,未见佐政,未见典章之功,未见前任之绩。”</p>

“既未为州县之长,亦非科举大魁,何来任尚书之资?”</p>

“陛下初掌大政,举措尤宜谨慎,切不可……饥不择食。”</p>

“吏部之任,万万不可轻易授人!”</p>

说话者,皆是朝中耆旧之臣,有名望者有之,有清誉者有之,亦有一贯对皇帝忠心之人。</p>

此时出言,并非反对萧宁本身,而是真心忧政——他们并不知萧宁是否有备用之人,但李安石的资历,的确太薄了。</p>

更有重臣低声道:“臣并非不信陛下识人之能,只是此人名声未著,若骤然擢之,恐令朝野惊疑,百官惴惴,恐非良策。”</p>

“吏部重任,若使不当,不但毁其人,更累陛下声誉。”</p>

一时间,左列清流,右列旧臣,皆露出不同程度的忧色。</p>

虽未有强言抗拒者,但这份集体“劝谏”,本身已代表朝臣心迹——这人不合适!</p>

可高阶之上,那身披冕服的少年天子,却只是低低笑了一声,轻声道:</p>

“朕明白诸位之意。”</p>

“也不怪众卿心中疑虑。”</p>

“李安石之名,昔日确实鲜有耳闻。”</p>

“朕若今日贸然任命,众卿有所不服,也属情理之中。”</p>

他说得平和坦率,没有半分怒意,也没有反唇相讥。</p>

反倒带着一份坦然与自信。</p>

“既然如此——”</p>

“那不如就于今日,在这金銮殿上,设一道殿试。”</p>

“既是众卿心中有疑,不如请诸位——亲自出题。”</p>

“以明其识。”</p>

“以试其能。”</p>

“诸位若胜,李安石自当退位;若李安石可应诸问、能答群疑,诸位又当如何?”</p>

萧宁说着,目光一一扫过群臣,语气仍淡,可其中隐隐已有威仪荡漾:</p>

“朕既以此人为用,自有朕的看法。”</p>

“但既然用得是你们朝廷旧例,那就依你们旧例,诸卿出题,朕与其共听。”</p>

“以公正之法,平天下之心。”</p>

这番话,说得正大光明。</p>

不是强压众议,不是专断用人,而是堂堂正正地摆出对阵之意。</p>

你们若有不服,便来考他!</p>

考得倒,自废任命!</p>

考不倒,便不许再言!</p>

殿中诸臣闻言,神色各异。</p>

有几人对视一眼,心下倒也暗暗点头:如此设殿试,倒也不失为一个折中的方式,既不坏陛下威仪,也保群臣权责——若李安石真才,便是折服群议;若其空名,则仍有改弦之机。</p>

只是——</p>

有人低声嘀咕:“可若他答得出来,陛下便可顺势确立其位……这岂非早就为他开好了路?”</p>

也有沉思者思忖:“设此一试,虽是示众,实则设局。此局若成,往后朝中再无可言之人。”</p>

更有老臣皱眉喃喃:“少年天子……竟能走出此步?”</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犬啸山河

姜堂第一废

恋爱脑

堰晗

开局穿越杨宇霆,辅佐少帅抗日

张辣辣爱吃汉巴味德

我把留守村打造成了首富村

海东流

快添添我下面我受不了

卢欣

一天下课几个男生把我拉到他家小说

韶光织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