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再次升级机床
一只山竹榴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90章 再次升级机床,四合院:开局60,暴打众禽,一只山竹榴莲,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可不是嘛,昨晚上把人家折腾得死去活来,现在却不认账,这不是糟蹋人嘛!\"
\"就是!男人娶了媳妇儿不能赖账,再说你们都那啥了,可不能不负责任啊!\"
易中海一看事态越闹越大,心里直打鼓。
再这么下去,非得被扣一顶\"始乱终弃\"的帽子不可。
无奈之下,易中海只能一狠心,对贾张氏说:\"行!老子今天就让你瞧瞧,到底谁是爷们儿!走,咱们这就去街道办!\"
说完,他不由分说地拽起贾张氏,拖着她头也不回地往外走。
贾张氏先是一愣,随即得意地笑了。
她回头冲着人群挥了挥手,嚣张地喊道:\"都等着吧!等阿姨回来,请你们喝喜酒!\"
就这样,一人一猪气冲冲地离开了,留下人群面面相觑,议论纷纷。
唉,这日子啊,还真是一天一个样儿。
……
同一时间,在离四合院不远的一处试验田里,李阳正和附属农场的负责人孙德林站在稻田旁,眺望着一望无际的绿色海洋。
虽然才播种一个多月,但那一垄垄水稻已经长得郁郁葱葱,田间地头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李工,您瞧瞧,这稻苗长得多好啊!\"孙德林兴奋地指着田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才一个月,就已经比一般的稻苗高出半个头了!\"
\"是啊,真是喜人啊。\"李阳点点头,看着那些茂密挺拔的稻苗,也不禁露出欣慰的神色。
作为一名穿越者,他深知粮食产量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尤其在这个年代,吃饱肚子都还是个问题。
所以,选的都是小世界最高的品种。
这不,短短一个月,试种的杂交水稻就展现出了惊人的生长潜力。
只见那些秧苗个个青葱挺秀,根系发达,叶片肥厚,茎秆粗壮,丝毫不见病虫害的痕迹。
\"李工,真不知该怎么感谢您啊。\"孙德林红着眼圈,紧紧攥着李阳的手,
\"您不光送来了种子,还手把手地教咱改良土壤,科学种植。这一亩三分地,想必用不了多久,就能大丰收喽。\"
李阳笑着拍拍他的肩膀,宽慰道:\"孙叔,咱们农场能有今天,全靠你们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我这点小忙,算不了什么。\"
\"哪里的话!\"孙德林连连摆手,\"您为咱们农场立下的汗马功劳,我们这辈子都不会忘!\"
他突然想起什么,从兜里掏出一个布包,殷勤地递给李阳。
\"对了李工,上回您送的那批小麦种子,我留了点播种自留地。
这两个月长势喜人,估摸着再有一个月,就能见到饱满的麦穗喽。
我这有几斤种子,您要不要也拿回去试试?\"
李阳会心一笑,接过孙德林手中的种子,点头道:\"好,我正愁没处试种呢。有了这些,回头我就找块地,亲自种上,好好琢磨琢磨。\"
俩人又聊了一会儿,李阳嘱咐孙德林要详细记录稻麦生长情况,定期整理数据,以便将来供农科院参考。
孙德林一一应下,连声道谢。
送走孙德林,李阳信步在田埂上溜达,久久凝望着这片绿色的海洋,一时间竟有些出神。
他想起穿越前的那个年代,杂交水稻和小麦已经寻常得不能再寻常,根本不像现在这般让人兴奋和激动。
而那时的农民,也不必再为吃饱肚子而发愁,只需埋头苦干,就能换来一年的好收成。
科技的进步,不仅改变了作物的产量,更改变了千千万万农民的命运。
而现在,当李阳站在这片绿色的田野上,看着因他而起的变化,一股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
……
回到联合技术中心,李阳直奔办公室,马不停蹄地投入到了新一轮的研发工作中。
此时的他,内心无比兴奋。
因为有了\"东方 1 号\"的诞生,一个全新的计划正在他的脑海中渐渐成型——机床升级工程。
没错,如果说第一代数控机床的诞生,让机械制造有了划时代的进步,那么在集成电路技术加持下的第二代智能机床,更将引领工业迈向一个全新的时代!
要知道,现在的数控加工还主要依靠打孔纸带,编程繁琐,可靠性差,难以适应复杂工件的柔性制造需求。
但如果用上第三代计算机的芯片,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首先,芯片的高速运算能力,可以大幅提升数控指令的执行效率,实现更精准、更快速的插补控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