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你很会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00章,四合院:我的格局你们不懂,你很会呐,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现场气氛凝重,每个人都屏气凝神,生怕打断了他的思考。此时江晓妍却不 ** 呆了,当她反应过来自己失态后四下张望,发现大家都在关注王宏伟的工作,并无人注意她的情况,这才放下心来。
“全神贯注的男人真的很有魅力。”
整个排查持续了大约二十分钟。最后,随着一声轻轻的合本声,王宏伟站起身说道:
\"杨厂长、张总工以及其他同事,我已经了解了设备的所有问题。这次损坏主要是几个次要部件,如两套齿轮与几条线路。如果进展顺利的话,今天内就能让机器恢复正常运作。\"
现场一片惊叹声。
“真的可以在一天内修复?”众人纷纷惊问。
一位名为陈中海的老员工难以置信地质疑:“这不可能吧,你真能在今日修好?这种精密进口设备通常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工作啊!”
杨厂长投以严厉的目光,轻咳一声提醒道:\"宏伟,你说得有把握么?这类机床非常复杂且需要耐心处理,稳妥点为妙。“说罢还暗中示意他说话谨慎些,但王宏伟坚定地回应,
\"请放心吧,我既然这么说就是胸有成竹了。这台机子的问题并不涉及到核心部位,维修工作难度较低。\"
话音刚落,旁边传来嫉妒的嘲讽声。
“可别大放厥词,到时无法按时完工就会被当成笑柄。甚至会影响我们工厂的形象!”
发话者自称是采购科的赵文华。他对自己的身份充满骄傲,但此刻语气中满是恶意。
王宏伟抬头看向对方:\"请问你是哪个部门的?\"
\"采购科,杨为民。\" 赵文华自信作答。
原来他是杨厂长无能侄子,在于海棠那里碰壁过,因此对现任技术科负责人感到反感。但两人之间并没有特别交集让他产生敌意的原因也不明显。
这时王宏伟淡淡回应:“思维的高度决定了一个人能达到的地方,你觉得你的视野太狭窄了”。
此话一出,现场顿时热闹起来。对于这句话带来的狂傲和信心感,众人都觉得异常新鲜而激动。不过这番言语落在赵文华身上,使他面色铁青,尴尬异常。见状,杨厂长怒吼着将其轰走。
待平静下来之后,“对不起啊宏伟,替他道歉,从小娇生惯养的。”
王宏伟挥挥手表示无碍:”没关系的,自始至终我都没将他放在心上。”
随后便开始着手修复计划,并向其他人说明无需过多干预以免干扰进度;还提出要借此契机提升零件契合度进而优化整台机床的表现——预计性能能大幅提升 20%到30%.
面对这样的要求和声明,在场许多钳工车间的技术人员都倍感压力。
就在此时,一位五十多岁的高级技师王大海主动请求帮助:“我是八级钳工,愿意为李科长分担些力所能及的任务。”
他坦诚表示希望能够改变先前的刻板印象——即大家是有实力并勤奋学习的专业人才。
当拿到精确到毫米的图纸时,即便是经验丰富的王师傅也不禁皱起了眉头。但他仍尽力保证能够达到预期的质量水平进行加工制造。
就连一向权威的张总工也不得不对王宏伟的手绘蓝图之精致发出感慨——这图纸上的细节远超原始零配件的要求。
经过简短讨论后,大家都对此次任务充满期待和好奇。
最终,所有目光都汇聚在王宏伟手中那叠精心准备好的草图纸上...
这些零配件是王强按照未来的思路进行了一些微调,当前大家的技术水平尚未达到后世的高度,因此他们在加工时会遇到一些困难也是情有可原的。
“赵工,请不要误解。我图纸上的零件精度确实高于现有设备上的。”
“刚才我说过了,这台机器上部分零部件因精度不足,导致装配误差增加,进而影响了产能和效能,于是我做了一些针对性改进。”
吴厂长与赵工对视一眼,心中感到无比震惊。
原本以为你在说笑呢,没想到你竟然这么靠谱!我们刚才简直是小丑一般的存在。“真的能提高这么多产能?”
“至少提升百分之二十。”
“天啊,那真是太惊人了!”每提升1%的效率都令工程师们殚精竭虑,更别提一下子提高20%——这种情况简直像是只有在小说中才有可能发生。
“不过,谁能在如此高的精度要求下生产这些部件呢?”众人问道。
“这个嘛……我自己就可以胜任。” 王强淡淡地说道,众人为之愕然。“你会制造零件?”吴厂长大胆地试探道。“当然,这些都是基本操作,只是现在的工艺只能做到这种程度,若想追求更高的精度就需要特别专注。”
众人内心纷纷感叹——原来不是吹牛!你这是在给我们惊喜还是惊吓?
王强走到一台进口设备旁检查了一下,开始着手调试工作。不一会儿,他迅速掌握了这台复杂机器的操作流程。吴厂长等人看得瞠目结舌,仿佛见到一名技术大师第一次动手一样娴熟自然。
很快,首个高精度零件便从他的手中诞生。动作流畅,完美无误,堪称绝活。
这一举动让大家都傻眼了——王强刚才是在谦虚。
“来吧,有人想测量一下吗?” 他说完把零件放在台上又继续加工下一个。李师傅自告奋勇用千分尺检测。
“你别说呀,这家伙或许还真有一套呢?”
旁边有人说:“得了吧,现在下结论还为时尚早。”
随着时间推移,更多的人聚集了过来,“都安静点!”张工大声制止,现场瞬间恢复秩序,静得连针落都听得到声。
几分钟后,经过仔细复查,李师傅终于说话了:\"没有一处误差,完全符合要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