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43章 臣行篇(一),借古鉴今,忙种,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 奸臣:心怀奸诈,为了个人的私利而损害国家的利益,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甚至会做出背叛国家和君主的行为。例如秦朝的赵高,篡改遗诏,扶持胡亥即位,导致秦朝政治腐败,最终走向灭亡。
- 谗臣:喜欢在君主面前说别人的坏话,搬弄是非,制造矛盾,破坏君臣之间的信任和团结,使国家内部陷入混乱。
- 贼臣:不仅不履行臣子的职责,还会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盗窃国家的财富,欺压百姓,危害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 亡国之臣:这类臣子没有能力治理国家,却占据着重要的职位,他们的行为导致国家陷入混乱和衰败,最终走向灭亡。
《臣行篇》通过对这些不同类型臣子的描述,为君主提供了鉴别人才、任用臣子的标准和依据,同时也为臣子树立了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
《长短经·臣行篇》提及的诸多典故,深刻展现了不同类型臣子的作为与影响,为后世理解君臣关系和治国理念提供了丰富范例。以下为你详细展开介绍:
- 伊尹放太甲:伊尹身为商汤之右相,是商朝举足轻重的元老,为商朝的建立与稳固立下汗马功劳。商汤去世后,历经外丙、仲壬短暂在位,太甲登上王位。起初,太甲尚听从伊尹教导,谨守祖辈礼法。但随着时间推移,年少即位的他逐渐忘乎所以,不仅对伊尹的教诲置若罔闻,还恣意妄为,破坏礼法,滥用民力,暴虐嗜杀,致使百姓苦不堪言 ,让商朝政治陷入危机。伊尹忧心忡忡,多次规劝无果后,为了商朝的长治久安,毅然将太甲放逐至桐宫反省。在太甲被放逐的三年里,伊尹代行国政,同时为太甲撰写《伊训》《肆命》《祖后》等训词,教导他修身养性、分辨是非、遵守祖制。太甲在桐宫守墓期间,深刻反思自己的过错,逐渐改过自新。伊尹确认太甲蜕变后,迎其回朝复位。太甲复位后果然脱胎换骨,他勤俭爱民,遵循祖制,使商朝进入稳定发展的鼎盛时期,赢得了群臣和百姓的尊敬 。这一典故体现出伊尹作为圣臣,为匡正君主、维护国家稳定所展现出的果敢与忠诚,也凸显了权力制衡与监督对国家治理的重要性。
- 周公吐哺:周公姬旦是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武王逝世后,成王年幼,周公肩负起摄政的重任。彼时,新建立的周王朝面临内忧外患,商朝旧贵族妄图复辟,周室集团内部也因周公辅政违背王位世袭制中父死子继的原则而矛盾重重 。周公为了周朝的安定,不仅要平定三叔之乱,还需制定礼乐制度,处理繁多的政务。但即便如此忙碌,他依然求贤若渴,惟恐错失天下贤才。他曾自言“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意思是洗一次头时,多次握着尚未梳理的头发就去接待贤士;吃一顿饭时,数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地迎接贤才 。例如有一次,周公正在吃饭,听闻有普通百姓求见,他不顾自己还未吃完饭,立刻亲自去迎接,连嘴边粘着的饭粒都没来得及擦掉。周公摄政七年后,成王长大成人,他便归政于成王。周公的这种行为体现出忠臣为国家举荐贤才、辛勤操劳的高尚品质,也成为后世为政者礼贤下士的典范。
- 蔺相如完璧归赵:战国时期,秦国强大,赵国相对弱小。秦昭襄王听闻赵国拥有珍贵的和氏璧,便派人送信给赵惠文王,表示愿用十五座城交换和氏璧。赵惠文王与大臣们商议后,陷入两难境地:若答应交换,担心秦国拿了和氏璧却不给城;若不答应,又惧怕秦国出兵攻打赵国。这时,宦官缪贤推荐了自己的门客蔺相如,他向赵王讲述了蔺相如曾帮自己出谋划策,使其免受惩罚的经历,认为蔺相如足智多谋,可担此重任 。蔺相如见到赵惠文王后,分析局势认为秦强赵弱,不可不答应秦国的要求,否则赵国理亏。若秦国失信,不给城池,理亏的便是秦国。于是蔺相如主动请缨,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到秦国后,秦昭襄王在别宫接见蔺相如,拿到和氏璧后,只顾与美人和侍臣传看,绝口不提换城之事。蔺相如意识到秦王并无诚意,便谎称和氏璧有瑕疵,要指给秦王看,巧妙地拿回和氏璧。他手持和氏璧,靠着宫殿柱子,怒声斥责秦王无交换诚意,还以撞碎和氏璧相威胁。秦王害怕和氏璧被损坏,连忙道歉,并命大臣展示地图,指出要交换的十五座城。蔺相如见状,又要求秦王斋戒五天,举行隆重的接受璧的仪式,他才肯献上和氏璧。秦王无奈答应。蔺相如回到宾馆后,立即派随从乔装打扮,怀揣和氏璧从小路偷偷返回赵国。五天后,蔺相如在朝堂上坦然告知秦王,自己已将和氏璧送回赵国,秦国若真有诚意,就先割让十五座城,赵国定会奉上和氏璧。秦王虽恼怒,但因蔺相如所言在理,又不想破坏秦赵关系,最终只能让蔺相如平安回国。蔺相如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完成使命,既保住了和氏璧,又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展现出智臣洞察局势、随机应变、转危为安的卓越才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