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55章 理乱篇(一),借古鉴今,忙种,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治乱兴衰的历史镜鉴:解读《长短经·理乱》
《长短经·理乱》篇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丰富的历史经验,为我们剖析了国家治乱的根源与关键要素,宛如一部宏大的历史叙事,将王朝的兴衰交替一一铺陈开来。
一、致乱之由:王朝倾颓的七大祸根
君主昏庸无道
君主作为国家航船的掌舵者,其一言一行皆关乎国运。夏朝末年,夏桀沉湎于妹喜的美色,不理朝政,为博美人欢心,大兴土木修建奢华宫殿,耗费无数人力、物力,致使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民间怨声载道。商朝的商纣亦是如此,宠幸妲己,对其言听计从,疏远贤良,比干因直言进谏,竟被残忍剖心,朝堂之上一片恐怖,忠臣纷纷隐退或被害,国家失去了正确的治理方向,民心离散,犹如大厦将倾,根基动摇 。而楚怀王疏远屈原更是典型,屈原一心报国,提出诸多利国之策,却因楚怀王刚愎自用、听信谗言,被放逐他乡。屈原的《离骚》满含悲愤与无奈,“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可他的一腔热血终究无法挽救楚国走向衰败的命运。
权臣弄权专政
朝堂之上,一旦权臣得势,尤其是外戚或宦官凭借特殊关系掌握大权,便会如毒瘤般侵蚀政治生态。汉代霍光,历经三朝,权倾朝野,其权势之大,甚至能废立皇帝。汉昭帝去世后,他先是迎立昌邑王刘贺为帝,却又因刘贺“荒淫无度”(实则是刘贺试图摆脱霍光控制),在短短27天后就将其废黜,而后拥立汉宣帝。在他掌权期间,朝廷官员任免皆出自其手,诸多正直之士难以施展抱负,朝堂之上充斥着阿谀奉承之风,政治秩序被严重破坏。唐代李林甫,口蜜腹剑,为保住自己的权势,排斥异己,打压朝中正直之士。他在位期间,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多位大臣,使得朝堂之上人心惶惶,大臣们为求自保,纷纷迎合李林甫,政治黑暗到了极点,为“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
法律废弛不公
法令是维系国家秩序的根本,当法律条文模糊不清,或者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袒权贵、赏罚不明的情况,国家便会陷入混乱。秦末时期,秦朝的法律本就严苛,百姓负担沉重,“苛政猛于虎”。然而在实际施行时,却不能做到公平公正,陈胜、吴广等人因大雨延误戍边期限,按律当斩,可他们只是普通百姓,并无过错,却要遭受如此重罚,这使得百姓对法律失去信任,进而对国家治理失去信心。“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正是百姓对不公法律的反抗,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敲响了秦朝灭亡的丧钟。
贫富差距悬殊
社会经济层面,贫富分化严重是致乱的重要因素。西汉末年,土地兼并现象极为突出,富者田连阡陌,生活奢靡,他们通过各种手段不断兼并土地,使得大量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贫者却无立锥之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只能沦为富户的佃农,遭受残酷的剥削。巨大的贫富落差引发民众的不满与反抗情绪,“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社会现状,使得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为社会的稳定埋下了深深的隐患,最终导致了绿林、赤眉起义,西汉王朝走向覆灭。
舆论失控误导
信息传播领域,若舆论被别有用心之人操控,谣言、不实言论肆意传播,会严重扰乱社会秩序。唐代李林甫不仅在朝堂上弄权,还通过造谣中伤等手段,陷害朝中贤臣。他为了打压张九龄,编造各种谣言,说张九龄结党营私、意图谋反,使得唐玄宗对张九龄产生怀疑,最终将其罢相。在他的操纵下,朝堂之上谣言四起,正直之士不敢直言进谏,奸佞之徒得以横行,朝堂风气被严重败坏,政治生态恶化,国家治理陷入困境。
边防松弛薄弱
军事国防方面,对边防的忽视是巨大隐患。北宋时期,面对辽、西夏的威胁,采取妥协退让的政策,军事防御力量薄弱。宋真宗时期,与辽签订“澶渊之盟”,虽然换取了一时的和平,但却每年要向辽输送大量的岁币,加重了百姓的负担。而且,北宋军队在军事训练、装备更新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士兵战斗力不强。边疆百姓时常遭受外敌侵扰,苦不堪言,国家内部还要耗费大量财力物力去应对边境危机,导致内部矛盾也随之加剧,国家积贫积弱,逐渐走向衰落。
政策短视急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