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丛中一回首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137章 宰相病,夺宋:水浒也称王,万人丛中一回首,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就好比河东行省武川府的昭君驿,那位丁驿吏,由于他本人自愿落户武川府,所以朝廷就按照制度给他分配土地,这个土地使用权一直持续到他没了后代为止。
现在朝廷希望在边疆之地出现大规模的似丁驿吏这样的镇户,镇户子弟享有诸多特权,要承担的责任只有一个:军屯的同时自动拥有军籍,是要接受朝廷免费征召的。
可以说本朝的镇户与明朝的卫所兵大致相同,不过王伦也打了一个重要的补丁,镇户子弟参加吏员考试成为官吏后,并没有任何歧视性的限制条件,持续五代人后就放开转为民户的许可。
简而言之,朝廷给予镇户至少五代人享受诸多优惠待遇的条件,考虑到未来必然出现的战事停歇、军事松懈、军队战斗力无法长久保证,那么朝廷就可以将不能随意变动户籍的镇户转为民户,重新招募新的镇户,从而保证总有新鲜血液补充进来。
关于五代人这个条件,王伦与众臣商议讨论了许久,其实五代人的时间也不算长,一百年的时间,差不多也足够朝廷对某一地区完成较为深入的汉化了。
就好比燕云十六州被收复之后,为了弥补南北间隙,朝廷对这一地区的各种政策制度从不区别对待,既不刻意优待,也不刻意压制,官方的舆论宣传也不故意做出区分。
朝廷禁止了民间对燕云十六州汉人的各种轻蔑称呼,在这一地区的吏员考试,对考生的条件稍微放宽了一些,同内地府县一样,兴办文教,鼓励农工,首先让燕云十六州所属诸府县的经济发展情况,同内地差距缩小。
而且朝廷对外用兵,多有来自燕云十六州诸府县的民兵和百姓,士兵们获得战利分配和赏赐,从未区别对待。
这种不区别的一视同仁的对待,既不会让燕云十六州的百姓有人上人之感,也不会产生太强烈的与中原的疏离,至少洪武年间出生的新一代,在接受了朝廷的新式教育后,已经对中原产生了很强烈的认同感。
朝廷虽然在舆论宣传方面、王伦虽然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天下一家,但王伦非常清楚,只有中原汉人才是这个王朝的基本盘,所以他对太子的教育,从来都是告诫,一定要重视汉家百姓。
至于蛮夷,在他们没有彻底汉化之前,要永远保留一份戒备之心,不可全信。
年初王伦打发太子去洛阳,名义上是巡视营造中的新都,但洛阳并不是太子出行的目的地,王伦是希望儿子多深入了解一下民间情况,这样他日后当权才不会被下面的官吏所蒙蔽。
太子王闻就带着一应东宫属掾,沿途由唐斌护卫着,便先去了洛阳。开封府向西经荥阳府到洛阳府的官道修缮的相当宽敞,毕竟丝绸之路再次打通以后,在中原的起点从长安不断东移,已经抵达到了蓬莱府。
前宋时京西北路有四府五州一军共六十三县,郑州荥阳郡辖五县之地,却是京西北部诸府州人口最少的,有户近四万,口四万一千余。
刚好卡在洛阳与开封之间,所以荥阳郡很不幸地也属于前宋时期“环东京城经济贫困带”,是人口大量流失地,等到本朝推行均田,号召流民百姓归来,人口才充实了起来。
被调整为河南行省后,省衙官署不在开封也不在洛阳,而是定在了颍昌府,与后世的河南省辖区不尽相同。
一直到洪武年间,朝廷迁徙了开封府的一些作坊,荥阳府的产业才有所发展,随着朝廷营建新都的消息传遍天下、已经成为定局后,荥阳府难得又迎来了一波发展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