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4章 一南一北,心照不宣
咖啡就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04章 一南一北,心照不宣,投胎出了bug,关我什么事儿,咖啡就蒜,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乐拿起茶壶,给老太太倒了杯茶递过去,“对,这在术语上就叫做信息流动的光速差与认知迭代速度,前者更易形成动态认知框架,后者则可能停留在静态知识接收层面。”
“简而言之,就是眼界不是看多少风景,而是脑子里能装下多少种活法??。”
“再有,就是社会关系网络,大城市是超链接式结构,而小城市是树状结构。”
“小叔,这,有什么不一样么?”已经啃到第五块西瓜的李春,停了停,缓口气。
“举个栗子!”李乐一抬手。
“现在年轻人不都咋呼着要创业,要干事业么?大城市,你可能在健身房认识个投资人,吃个饭认识某个程序员大神,喝咖啡时听到别人聊个新点子,七拐八拐就能凑出个创业团队来,这种机会像野草一样到处冒,你走在路上都可能被新想法砸中。”
“小城市里,大家的关系网基本是亲戚、同学、同事这几个固定组合。想干点新事情,要么找二舅帮忙,要么托老同学牵线。这种模式稳当可靠,但组合方式相对固定。”
李泉深有感触道,“是啊,大城市生存靠规则,小城市生存靠关系。”
“所以喽,你没有关系,而孩子又在这种靠人情关系的环境中长大,怎么办?大概率还是奔大城市。”李乐手一摊,“再说,思维方式。”
“大城市孩子多数被训练成,遇到困难,找资源,试错,改进。这种能力能迁移到生活各个领域。而小城孩子更多是听话模式,家长让学啥就学啥,老师让咋做就咋做。”
“小叔,现在不有互联网么,信息差不就能很快的被拉平了么?”李春想了想,“我回麟州,那些朋友也能和你聊上一些新玩意儿,穿的,用的,玩儿的,包括眼界,都能赶上不是么?”
李乐摇摇头,“现在包括以后一段时间,互联网看着把信息差拉平了,但真正值钱的,还是在大城市圈子里打转,这差距不是上个网就能追上的,得整个人脉网络和认知体系重塑才行。”
“大城市的孩子,通过空间符号的日常浸润,能更早建立与主流体系对接的思维通道,构建高阶认知模型。这种无意识的能力培养形成认知降维优势。我这么说,你明白了么?”
李春琢磨琢磨,“小叔,我们学过政治地理学,讲过一个叫空间权力格局的,是不是可以用这个来理解?”
李乐用欣慰的眼神,看着李春,揉了揉她的脑袋,“一部分吧,但那部分,说起来,很残酷。”
“哦。诶,不对,你擦手了么?婶子~~~~,你看看小叔。”李春扒拉着大小姐。
“你又欺负春儿!”
“婶子,掐他!”
“哎呦,别,别,吼吼吼~~~~”
看着李乐被“收拾”,中厅里,弥漫起叫做“幸灾乐祸”的笑声来。
好一会儿,笑声停了,才听到老太太说道,“在大城市的钢铁森林里,孩子用霓虹丈量世界的广度,而在家乡的繁星原野上,孩子们们月光守望心灵的深度,没有什么高低,因为每个人规划不同。”
“就像小李枋,以后就在沪海,趁着我还能动,跟在我身边,教一教,学一学。寒暑假还是要回麟州的,人么,知道来处,知道去处。”
“张奶奶,我这还有俩呢?”李乐凑过去,嘻嘻嘻道。
张稚秀瞅瞅俩娃,笑道,“行啊,不过,付清梅?”
“我脸大。”
“哈哈哈,侬个小句头。”
。。。。。。
“还是江南好,咱们麟州就没有这条件。”
前厅,李乐和李泉配合着,从水井里拽出镇着的西瓜。
“可麟州凉快啊。”李乐笑道,“各有各的好处。”
“不过,大泉哥,真决定了,让娃在沪海了?”
“嗯,你大伯和你嫂子一直都有这个念想,而且,这是张奶奶的意思。反正,这一摊生意,都在这边。”
“我还想说,让娃去燕京,三个一起做个伴呢。”
“咋?二打一啊?”
“嘿嘿嘿。”
“一南一北,也没什么不好,终究都姓李。”
李乐笑了笑,“你想着这么远呢?”
“你觉得两家老太太没想?”
“诶,大泉哥,你说俩老太太私下有联系么?”
“没吧,我觉得,更多的是心照不宣的默契。”
“哎,那还的说是咱爷爷,牛逼啊。”
“我估计,他也想不到。我觉得他更多的是,你们爱咋咋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