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香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2章 李贺:诗鬼传奇,孤傲之魂,中国古今名人传,凝香笔,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璀璨的中国古代文学星河中,有许多诗人以其独特的魅力闪耀着光芒。李贺,这个被称为“诗鬼”的唐代诗人,便是其中一颗独特而神秘的星。他那短暂的二十七年生命,如同一朵在风雨中绚烂却又仓促凋零的花朵,却留下了无数动人心弦、风格独特的诗篇,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诗鬼”这一标签,看似神秘莫测甚至带着些许诡异的色彩,但实际上是对李贺诗歌风格的一种高度概括。与“诗仙”李白的飘逸豪放、“诗圣”杜甫的沉郁顿挫、“诗佛”王维的空灵淡远不同,李贺的诗充满了奇诡的想象、幽冷的意境和深沉的悲怆。这种独特的风格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的苦难经历以及非凡的才华紧密相连。在中唐那个风云变幻、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时代,社会的动荡不安与士人仕途的艰难,如同一座无形的大山,压在每一个文人的心头。李贺身处其中,感受着时代的压抑,却以其独特的笔触,将内心的痛苦、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生命的感悟融入到诗歌之中,从而创造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诗歌风格。

一、童年:神童之殇与诗性启蒙

(一)天才早慧与父辈荣耀

李贺出生于一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家族。他是唐宗室远支后裔,为郑王李亮的后代。这个家族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承载着士族的精神烙印。在那个门第观念浓厚的时代,宗室后裔的身份无疑为他带来了一定的荣耀和光环。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族逐渐衰落,但这种曾经的辉煌依然在他的心中种下了骄傲与追求的种子。

李贺七岁便能写诗,这一惊人的天赋立刻震惊了当时的文坛。据《新唐书·李贺传》记载,他七岁时所作的《高轩过》,让韩愈和皇甫湜两位文坛巨擘为之惊叹。《高轩过》一诗,写得大气磅礴,词采斐然。开篇“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通过对人物衣着、骑乘的描写,生动地刻画出韩愈和皇甫湜的威严和不凡气度。“入门下马气如虹”一句,不仅是对二人气势的赞美,更显示出李贺小小年纪便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整首诗对仗工整,用词华丽,展现出了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非凡才华。这一事件如同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也让李贺的诗名迅速传开。

(二)童年创伤与诗性觉醒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人。李贺的父亲李晋肃,曾任边塞小官,战死边疆。这一悲剧性的事件,给李贺的童年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父亲的早逝,不仅让他失去了家庭的顶梁柱,更让他在精神上受到了巨大的打击。在那个重视家族传承和父辈权威的时代,父亲的离世让李贺感到无比的孤独和无助。

更为不幸的是,“晋”与“进”同音,这使得李贺在科举之路上遭遇了巨大的阻碍。唐朝科举制度严格,对于考生姓名的避讳有着苛刻的规定。“进士”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科目,李贺因父名避讳而无法参加,这无疑是对他仕途梦想的沉重打击。柳宗元在《上大理崔大卿应制举不敏启》中就提及了唐代科举避讳的苛刻程度,而李贺的遭遇则成为了士人命运的一个悲惨缩影。

在这样的困境下,李贺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和迷茫。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而是将内心的情感寄托于诗歌创作之中。在诗歌的世界里,他可以自由地驰骋想象的翅膀,抒发自己对命运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这种以诗歌疗愈心灵创伤的方式,逐渐让他的诗性得以觉醒,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二、青年:游历与创作的高峰期

(一)浪迹天下与生命体验

为了摆脱内心的痛苦和寻找创作的灵感,李贺毅然踏上了浪迹天涯的旅程。他首先选择了北上游边,潞州和太原是他此行的重要一站。在北方边塞,他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边塞的烽火狼烟、厮杀声和战士们的呐喊声,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句出自《雁门太守行》的名句,便是他对战争场景的真实写照。“黑云压城”形象地描绘了敌军来势汹汹的态势,将战争的紧张和压抑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而“甲光向日金鳞开”则通过描写战士们铠甲在阳光下的闪耀,展现出他们英勇无畏的精神。

除了战争的残酷,北方边塞的自然环境也让李贺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渺小。辽阔的沙漠、寒冷的风沙、荒凉的戍堡,这些景象在他的笔下都化作了充满悲凉的意象。他在《塞下曲》中写道:“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蓟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通过对边塞景色和气候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荒凉、凄清的氛围,表达了他对战争中生命消逝的感慨。

南下吴越之行,又让他领略到了南方水乡的柔美与颓败。“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这虽然是温庭筠的诗句,但却与李贺在吴越所见有着相似的意境。江南的烟雨朦胧、小桥流水、古老庙宇,在他的诗中都带有一种超现实的凄美。“苏小小墓”便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诗中“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将苏小小墓的阴森与神秘渲染得十分恐怖,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二)长安困顿中的诗坛崛起

长安,这座大唐的都城,是无数文人墨客梦寐以求的地方。李贺也不例外,公元810年,他终于踏上了前往长安的求仕之路。然而,命运却再次对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因避讳事件,他彻底破灭了仕途的理想。只能寄居在崇义里,生活十分困顿。“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他在《致酒行》中发出了这样的悲叹,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尽管仕途不顺,但李贺在长安的文坛上却声名鹊起。他与韩愈、孟郊等文坛大家交往频繁。韩愈对李贺的才华十分欣赏,他的诗歌风格对李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这种交流与碰撞中,李贺的诗作更加成熟和独特。他的诗歌想象奇特,常常运用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金铜仙人辞汉歌》,借古讽今,通过描写金铜仙人被拆迁离汉宫的故事,表达了对唐朝衰落的忧虑和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千古名句,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

三、壮年:疾痛与超越的精神突围

(一)疾病阴影下的苦闷与抗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两宋传奇

东方唐宋

官途路远

森林之光

五行灵根修仙传

一式无成

穿越星际种田日常

修身齐家

穿越妻荣夫贵:绝嗣世子养崽

一见我珍

回到红火岁月做俗人

工具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