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光山色与人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84章 李治:玉帝叫张百忍还和我有关系?,刷视频:震惊古人,水光山色与人亲,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说话这人,穿的是僧袍,头上戴的是道巾,手中拿着的又是《孟子》,自号:三山。
旁边还有一穿儒袍,手上却拿着一本佛经的人,自号:青赤道人。
青赤向他行了个道家拱手礼,请教道:“所以兄长是认为他得罪了神灵,被神灵报复,所以得了癔症?”
三山起身,口念佛号,笑道:“贤弟此言差矣,若是神灵如此小气,与人何异?”
“俗语有言:宰相门前六品官。”
“俗语又言:阎王好躲,小鬼难缠。”
“道、佛两教皆有凡人成仙、死后成仙、鬼怪成仙之说。”
“亦如科举,有世家子只需一封书信即可为朝堂之官,也有穷家子,须寒窗苦读数十载,才能偏远之地为一县之长。”
青赤道人笑道:“兄长顾左右而言他是何意?”
三山笑道:“后人证明不了神仙存在,亦证明不了神仙不存在。”
“连可遨游宇宙,在月宫安家的后人都不知道神仙是否存在,我又怎知神仙是如典籍里记载的一样大公无私,还是像我等凡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
“更或者,像某些人自私自利。”
“贤弟难道忘了后人以蛙喻修仙之人的视频?”
“焉知神仙是救赎者还是以我等为食?”
青赤道人口念佛号,劝道:“兄长,你着相了,该放下就放下。”
三山不语,笑了笑,继续读起孟子,“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
洛阳。
紫微城,迎仙宫。
武则天信道,也信佛。
因为佛教在她上位期间,给予了舆论支持,大抵是信佛多一点。
不过她和大多数华夏百姓一样,什么都信,又什么都不信,一种很奇特的信仰叠加态。
在评论区,武则天很少看见商朝之前的人发表评论。
商朝的人,也多是帝辛与姬周的骂战。
也不知是老祖宗们没抢到,还是不想与后人交流。
老祖宗:多做事,少说话。
武则天想着若是抢到评论机会,得和老祖宗道个歉。
虽然自己是无辜的,用后人的话说叫:躺枪。
但自己何德何能啊,居然与黄帝并列。
况且自己国号与周,那人母亲恰好也姓周,他还准备改名:周黄帝武则天。
国号在黄帝之前,名字又在黄帝之后。
若是不和老祖宗解释一下,民间准会有人借机生事。
虽然自己已经立李隆基为太孙,并命他监国,表示了自己还政于唐的决心。
但李唐宗室并不会就此偃旗息鼓。
李隆基姓李,我也姓李,凭什么就是他当太孙?
他们没办法直接冲着李隆基去,只会冲着朕来。
只要击溃了朕的合法性,李隆基这个太孙自然也不合法,他们便有机会。
想到此处,武则天突然笑出声来,吓得在床尾的男宠连忙收回舌头。
“与你无关,继续。”
鸡的脚叫鸡脚,鹅的脚叫鹅脚,皇帝是真龙天子,皇帝的脚自然叫龙脚。
男宠继续吮吸着龙脚。
武则天继续思考,虽说太孙有后来的安史之乱,但在这之前,也创造了盛世。
如今监国,处理的头头是道。
毫不夸张的说,李隆基若是一直这样下去,不犯天幕所说的错误,是真的很有可能追上太宗的声望。
“嘶~”
男宠不知是神游天外,还是想玩些什么,居然咬骨头。
武则天吃痛之下,一脚踹在他的脸上。
“拖出去,斩了。”
男宠连忙求饶,武则天挥挥手,宫人便把他的嘴堵上,拖了出去。
男宠嘛,和妾一样,只要长得好看、身强力壮,多的是。
纯粹就是灭火器而已,谈不上什么感情。
五郎、六郎,朕都杀了,何况你一个刚进宫的。
想好立李隆基为太孙的时候,武则天就将握有权势的男宠宰了。
至于武家人,罢官的罢官、流放的流放。
这群人还不领情,咒骂武则天,比忠心李唐、反对武则天的人骂的还难听。
武则天不理解,武家只有自己有脑子,其他的全是榆木脑袋吗?
朕现在将你们罢官、流放,虽然失去了权势。
但只要你们不乱说话、不做些犯忌讳的事,朕死之后,太孙登基,看在朕的情分上,你们还会有条命。
将你们留在朝堂,都不需要等到朕死,太孙和群臣是真的敢把你们砍了,乃至灭族的。
一个个的不思感恩,居然还咒骂朕。
朕好心累。
“雉奴,媚娘想你了。”
人老了,除了爱回忆以前,还会对以前的美好时光加上一层滤镜。
此时,武则天脑海里的李治形象,像极了偶像剧里的男二号,对女主言听计从、深深宠爱、打不走、骂不走。
她说星星好看,他就要造飞船,上天为她摘星星。
但实际上……
武皇眼睛冒着宠溺的目光,却突然看见后人言民间传说玉帝名张百忍之事。
“雉奴,这不会和你有关系吧?”
郓州寿张,即今天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有个姓张的家族。
北齐承光元年,公元五百七十七年,张家有个男孩降生,取名张公艺。
张公艺是个寿星,历经北齐、北周、隋、唐朝。
因为其家族九代同居,亲爱和睦,各朝皆有封赏。
北齐时,东安王高永乐诣宅慰抚旌表焉。
隋开皇年间,大使、邵阳公梁子恭亲慰抚,重表其门。
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特敕吏加旌表。
到了唐高宗时期,李治前往泰山封禅,路过张氏家族的居住地。
便到他们家,请教当时已经八十多岁的张公艺一个问题。
“你家九代人,约九百人,共同居住在一个地方,是怎么做到相安无事、友爱和睦的?”
张公艺命人拿来纸笔,挥毫泼墨写下一百个“忍”字。
李治瞬间明悟,感慨道,若是家家如此,相忍为家。朝臣如此,相忍为国。那天下便能大治。
遂在缣帛上写了四个大字“百忍义门”,赐给张氏家族。
张公艺家族便以“百忍”为堂号,称百忍堂。
目前已知的百忍堂分支大约有五支,每个分支都有自己的字辈。
马山张,分布在烟台、鲁南、苏北等地。
河南台前桥北张,也就是居住在张氏故地的一支。
百分张,分布在兰州一带。
另有两支在江苏宿迁,战乱年间从山东总堂迁徙而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