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守护人的灵魂和信念
梁园筑梦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一百三十五章 守护人的灵魂和信念,重生79:离婚后,我成了大文豪,梁园筑梦,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最重要的是,新工作离家近,方便他回家照顾父母和妻儿。
“小赵,新到的杂志!”值班室的门被推开,王建华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手里挥舞着一本《当代》杂志,“老张特意让我给你捎来的,说这期可有看头了!”
赵卫国接过杂志,手指在封面上轻轻摩挲。
二十多岁的他有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这是南疆战场的经历给他留下的印记。
不等他翻开杂志,目光突然定格在封面上的加粗加重的两个大字——《芳华》。
“这名字...”赵卫国喃喃自语,不知为何心跳突然加快。
他迫不及待地翻开目录,找到指定页码,开始阅读起来。
“宫雪踮起脚尖,像一只轻盈的鹤,在排练厅的镜前旋转。七月的阳光透过高窗洒进来,将她的影子拉得很长。音乐戛然而止,她停下动作,胸口微微起伏……”
开篇的描写让他恍惚间回到了新兵连的日子。
那时,部队文工团的文艺兵也在排练类似的话剧,为前线将士慰问演出。但随着阅读的深入,赵卫国的手指开始微微颤抖。
小说中描写的文工团生活、上前线慰问的迷茫与坚持,战场上的生死瞬间,每一处细节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他刻意封存的记忆。
【她望向远方连绵的群山,那里炮火依旧。她知道,战争远未结束,但此刻她不再恐惧。文艺或许不能直接杀敌,但它能守护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人的灵魂和信念。】
读到这段时,赵卫国的视线突然模糊了。他仿佛又闻到了战场上硝烟与鲜血混合的气味,听到了震耳欲聋的炮火声,看到了朝夕相处的战友在他面前倒下...
“小赵?你怎么了?”王建华惊讶地发现,这个丢了一条胳膊依旧乐观的硬汉,此刻竟泪流满面。
赵卫国没有回答,只是将杂志轻轻推到战友面前:“你看看这篇...《芳华》。”
王建华疑惑地接过杂志,起初只是随意浏览,但随着阅读深入,他的表情逐渐凝重。
当读到文工团的战士在烈士陵园祭奠战友的场景时,这个平时大大咧咧的中年人也哭了:“妈的,写得太好了!这不就是咱们侦察连的小四川吗?”
两人相视无言,却都读懂了对方眼中的思念与痛楚。沉默良久,赵卫国轻声说:“建华,咱们是幸运的,但也是不幸的。”
王建华沉默片刻,他抹了把眼角的泪痕,然后苦笑道:“他们到好,如今成了烈士,留下我们活着受煎熬……”
……
与此同时,滇省军区文工团团长办公室里,陈建国团长正摘下眼镜,轻轻擦拭镜片。桌上摊开的《当代》杂志翻在《芳华》最后一页,旁边放着一杯早已凉透的茶。
作为参加过那场战争的老兵,陈建国看惯了描写战争的文学作品。但像《芳华》这样,将文工团的青春热血与战场残酷如此完美结合的作品,他还是第一次读到。
小说中对细节的把握令人惊叹——文工团排练时的汗水和欢笑,战士们看演出时眼中的渴望,战场上那些来不及说出口的告别...每一个场景都真实得仿佛亲身经历。
“报告!”门外传来清脆的喊声。
“进来。”陈建国重新戴上眼镜,对进来的通讯员说:“通知所有队以上干部,一小时后会议室集合。另外,给我接王政委的电话。”
一小时后,文工团会议室里坐满了各分队队长和创作骨干。
陈建国将几本《当代》杂志传给大家:“今天紧急召集各位,是因为我发现了一部了不起的作品——《芳华》。”
创作室主任刘丽华快速浏览着小说,突然抬头:“团长,这...这简直就是在写我们文工团啊!你看这段描写慰问演出的场景,连细节都一模一样!”
“这正是我要说的。”陈建国站起身,环视众人,“我决定将这部小说改编成话剧,作为今年慰问前线部队的重点节目。刘主任,你负责联系《当代》杂志社,争取尽快获得改编授权。”
“可是团长。”舞蹈队队长有些犹豫,“小说里有些情节比较敏感,比如林丁丁因为要去前线,胆怯发抖那段...”
“正因如此才更真实!”陈建国斩钉截铁地说,“我们的战士不需要虚假的英雄主义,他们需要的是能引起共鸣的真实故事。《芳华》写出了他们的青春、他们的牺牲、他们的困惑,这才是最好的故事,好的表演!”
就在文工团热烈讨论改编事宜的同时,他们不知道的是,此刻在全国各地,有无数读者正在读着《芳华》,被小说中的故事深深打动。
一部优秀的小说就是这样,它不只是一堆文字的集合,而是一面镜子,照见时代洪流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它也是一把钥匙,打开千万读者心中共同的情感记忆。
《芳华》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强烈的共鸣,正是因为它触碰到了那个特殊年代最真实的情感脉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