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冼氏奇谋破高州 侯景诡计袭郢州
安可儿妙桃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8章 冼氏奇谋破高州 侯景诡计袭郢州,南北朝风云:世事百态,安可儿妙桃,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却说高州刺史李迁仕与兰裕本是至交好友。
兰裕死后,李迁仕日夜想着要为好友报仇,盘算着偷袭南康城。
这天,李迁仕派人送信给高凉刺史冯宝:“冯大人,请速来州府议事。”
冯宝拿着信,眉头紧锁。
他的妻子冼氏见状问道:“夫君为何事发愁?”
“李刺史突然召我前去,不知有何要事。”
冯宝答道。
冼氏略一思索,摇头说:“这事蹊跷。刺史无故召见太守,不合常理。
依我看,李迁仕怕是要造反,想拉你下水。
夫君还是称病不去为妙。”
冯宝恍然大悟:“夫人说得有理。”
于是回信推说染病在身,不便前往。
果然不出冼氏所料。
李迁仕见冯宝不来,便派大将杜平虏率兵攻打南康。
南康守将陈霸先早有防备,派周文育领兵迎战,双方僵持不下。
消息传到高凉,冼氏对冯宝说:“现在杜平虏在前线作战,李迁仕身边兵力空虚。
我们可以将计就计。”
“夫人有何妙计?”
冯宝忙问。
冼氏胸有成竹:“你写信给李迁仕,就说病未痊愈,派我代为拜见,顺便运送军资。
他必定欢喜,不会防备。
我率千人假意运送物资,实则暗藏兵器,一进城就能拿下他!”
冯宝拍案叫绝:“妙计!就这么办。”
第二天,冼氏带着千余人,挑着担子向高州进发。
远远望见城门,她对左右低声道:“记住暗号,见机行事。”
城楼上,守军见是运送物资的队伍,连忙通报。
李迁仕大喜:“快开城门!”
城门一开,冼氏率众入城。
刚进城门,她突然高喊:“动手!”
众人立即掀开担子,取出兵器,杀向州府。
李迁仕正在厅中喝茶,忽听外面喊杀声四起,惊得茶碗都摔碎了。
“怎么回事?”
他慌忙起身。
“报!冼氏带兵杀进来了!”
李迁仕脸色煞白,顾不得穿戴整齐,翻墙就逃,直奔宁都而去。
此时,杜平虏刚被周文育打败,狼狈逃回高州。
到了城下,却见城门紧闭。
抬头一看,冼氏正站在城头。
“杜将军,别费劲了。”
冼氏笑道,“叛贼李迁仕已被我赶跑,这城现在是官军的了!”
杜平虏见大势已去,只得绕城而逃。
不多时,周文育率军赶到。
冼氏命人打开城门,亲自出迎。
“冼夫人智勇双全,实在令人佩服!”
周文育拱手道。
冼氏微微一笑:“分内之事。
我想去拜见陈都督,不知可否引见?”
周文育当即派兵护送。
到了赣石,冼氏见到了陈霸先。
“冼夫人巾帼不让须眉,立此大功,实在令人钦佩!”
陈霸先赞叹道,命人取来金银绸缎。
冼氏却摆手推辞:“保家卫国是分内之事,不敢受赏。”
回到高凉后,冼氏对冯宝说:“陈都督非等闲之辈,将来必成大业。
我们应当全力支持。”
冯宝点头:“夫人慧眼。”
于是调拨粮草军械,资助陈霸先。
陈霸先收到物资,特意写信致谢。
同时派杜僧明继续追击李迁仕。
李迁仕逃到宁都,闭门死守。
数月后,杜僧明终于攻破城门。
“李迁仕,你勾结叛贼,罪该万死!”
杜僧明怒喝道。
李迁仕面如死灰,被押回南康,最终伏法。
陈霸先从南康出发,率兵直奔江州。
赣江的二十四滩,历来是商旅的噩梦。
巨石暗藏,水流湍急,稍有不慎就会船毁人亡。
可说来也怪,这次大军行进时,江水竟暴涨数丈,淹没了所有险滩。
船只畅通无阻,仿佛天意相助。
行至西昌时,江边忽然出现一条巨龙。
它鳞甲闪耀,五彩斑斓,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百姓们纷纷驻足观望,啧啧称奇:“这可是吉兆啊!”
陈霸先心中暗喜,看来此行必有所成。
此时,湘东王萧绎也听说了此事,当即任命霸先为江州刺史。
霸先立刻上书请求增援:“侯景猖獗,请殿下速发兵共讨!”
可萧绎却回信推脱:“我军正忙于郢州事务,无暇东顾。”
原来,邵陵王萧纶此时已抵达郢州。
郢州刺史南平王萧恪是梁武帝的侄子,他主动推举萧纶为“假黄钺都督”,统领军政大权。
萧纶大喜,日夜操练兵马,打造兵器,准备讨伐侯景。
可萧绎却坐不住了。
他暗中派大将王僧辩、鲍泉率领水军偷袭郢州。
船队刚过鹦鹉洲,萧纶就得到了消息。
他冷笑一声,提笔写下一封信,派人快马送给王僧辩。
信中写道:“将军去年替人杀侄,今年又替人攻兄。
靠这种手段求取富贵,不怕被天下人耻笑吗?请将军三思!”
王僧辩读完信,脸色阴晴不定,但还是原封不动地转交给了萧绎。
萧绎拍案怒道:“不必理会,继续进军!”
萧纶得知王僧辩不肯退兵,便召集众将士到西园议事。
他站在高台上,泪流满面:“我一心只想剿灭侯景,可湘东王却疑心我要争帝位。
如今我军粮草不足,若坚守必败;
若出战,又会被后人嘲笑。思来想去,不如暂避锋芒。”
台下将士群情激愤,纷纷请战:“殿下何必退缩?
我们愿拼死一战!”
萧纶摇摇头,叹息道:“诸位忠心,我心领了。
但此战毫无胜算,徒增伤亡罢了。”
说完,他拉起世子萧瓒的手,头也不回地登船北去。
郢州刺史南平王萧恪打开城门,恭敬地将王僧辩迎入城中。
城中百姓纷纷探头张望,窃窃私语:“听说这位将军刚打了胜仗?”
“可不是嘛!”
一个卖烧饼的老汉压低声音,“侯景那逆贼的军队,被他打得落花流水!”
王僧辩入城后,立即派人护送萧恪前往江陵报捷。
萧绎接到捷报,喜形于色,当即拍案道:“好!
郢州乃军事要地,需派可靠之人镇守。”
他转头对身旁的宠妃王氏笑道:“爱妃,朕打算让方诸去郢州,你觉得如何?”
王氏闻言大惊:“陛下,方诸才十五岁啊!”
“无妨。”
萧绎不以为意,“朕会派鲍泉辅佐他。
这孩子聪明伶俐,定能胜任。”
就这样,年仅十五的萧方诸成了郢州刺史。
鲍泉看着稚气未脱的小王爷,暗自摇头,却也只能躬身领命:“臣定当竭尽全力,辅佐世子。”
与此同时,邵陵王萧纶的处境却截然不同。
他带着残兵败将逃到武昌,收拢散兵游勇后,在齐昌城驻扎下来。
“王爷,咱们粮草将尽,该怎么办?”
副将忧心忡忡地问。
萧纶望着北方,咬牙道:“派人去北齐,就说...本王愿意归降。”
消息传到江陵,萧绎冷笑:“朕这个哥哥,倒是会找靠山。”
北齐果然封萧纶为梁王。
然而好景不长,侯景部将任约得知萧纶在马栅扎营,立即派叱罗通率精骑偷袭。
“报——敌军来袭!”
哨兵的喊声划破夜空。
萧纶仓促应战,大败而逃,最终退守汝南。
汝南城主李素是萧纶旧部,二话不说打开城门:“王爷快请进!”
在汝南,萧纶重整旗鼓。
他站在城墙上,对将士们说:“只要拿下安陆,我们就能东山再起!”
可惜天不遂人愿。
西魏安州刺史马岫得知消息,立即上报。
宇文泰派大将杨忠前来讨伐。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
杨忠的军队冻得瑟瑟发抖,攻城进展缓慢。
萧纶和李素站在城头,看着城外敌军,相视一笑:“天助我也!”
然而天气转暖后,形势急转直下。
杨忠发动猛攻,箭如雨下。
一支流箭正中李素咽喉,他当场毙命。
“李将军!”
萧纶悲呼一声,却已无力回天。
城破之时,萧纶持剑在街巷中拼杀。
鲜血染红了他的战袍,最终被杨忠亲手斩杀。
尸体被抛在江边,任由野狗啃食。
襄阳的岳阳王萧詧听闻此事,立即写信给杨忠:“梁王虽叛,终究是宗室。
请允许本王收殓其尸。”
杨忠点头应允。
当襄阳的使者见到萧纶尸体时,惊讶地发现他面色如生,仿佛只是睡着了一般。
使者叹息道:\"好歹是武帝血脉啊...\"
棺木缓缓合上,载着这位末路王孙回到襄阳安葬。
消息传到建康,百姓们摇头叹息:“梁武帝的儿子,又少了一个。”
宁州刺史徐文盛接到湘东王萧绎的命令,开始招募士兵。
不到一个月,就聚集了数万精兵。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