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小郭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90章 民心如焰照天阙,金陵烬未央卷,作家小郭,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远处的倭国战船突然降下狼首旗,船头站着的,竟是当年在离火殿见过的巫女。她的和服上,火凤图腾压过了狼首纹:“端敬皇后的血脉,教会我们——真正的天命,不在神社的祭仪里,而在百姓的渔歌中。”
探春望着渐渐靠拢的商船,忽然明白,母亲当年的调包,不是为了保住某国的皇权,而是让双生血成为连接山海的桥。她将女儿的小手按在岩面上,朱砂痣与碎岩共鸣,竟在海面拼出“民为贵”三个大字。
第五折 端午祭天起惊雷
金陵城的端午裹着雨雾,紫禁城的祭天台却亮如白昼。乾隆的冕旒垂落,看着太监将玄武岩抬上祭坛,岩面上的“林黛玉”三字,在晨露中泛着妖异的光。
“奉天承运——”礼部尚书的声音被雨声打断,百姓们的喧哗却越来越响。黛玉站在观礼席,看见人群中有人举起残卷残片,每片都映着军机处密约的真相:海啸赈银如何变成倭国漆器,双生祭如何织就天命网。
宝玉带着寒鸦卫闯入,通灵宝玉的光芒映得玄武岩上的八字开始崩解:“陛下祭天的玄武岩,刻的不是双生女的八字,而是天下人的怨言!”他展开从扬州带来的血书,“端敬皇后早就写了,双生血不是祭品,是民心的引火索!”
乾隆的手指骤然收紧,冕旒上的东珠滚落:“你以为百姓会信?”他指向祭坛,“火凤旗在朕的冕旒上,天命就在朕的祭仪里。”
黛玉忽然冷笑,取出探春从海外寄来的火凤旗残片:“陛下可知,海那边的百姓,已将离火殿的碎岩磨成粉,洒在渔网上?”她将残片抛向祭坛,火星溅在玄武岩上,竟将“天命”二字烧成“民命”。
第六折 玄武碎岩照民心
祭天台的玄武岩突然炸裂,飞散的碎岩上,每片都刻着不同的字:“赈银”“调包”“命盘”。百姓们接住碎岩,发现背面都印着军机处的暗纹,正是这些暗纹,将他们的命运系在帝王的冕旒上。
“原来所谓天命,”卖炊饼的王老汉举起碎岩,“是用我们的血汗刻的!”他指向乾隆,“赵侍郎私分的赈银,够买多少个这样的石头?”
更惊人的是,碎岩中混着端敬皇后的血诏残页,上面用金粉写着:“双生女若存,必让天下人见天命真相。”血诏在雨中不腐,反而愈发清晰,映得乾隆的冕旒黯然失色。
黛玉望着这一幕,忽然想起在太虚幻境看见的命盘丝线。此刻,那些丝线正随着玄武岩的炸裂而崩断,百姓们手中的碎岩,成了剪断丝线的剪刀。宝玉的通灵宝玉不再发烫,玉上的裂痕却化作火凤的羽翼,护着每一个举着碎岩的百姓。
“陛下还要祭天吗?”黛玉的声音混着雨声,“或者,该让天下人祭一祭,被你们埋在玄武岩下的民心?”
第七折 未央卷里写民魂
祭天仪式不了了之的当夜,黛玉在残卷新页看见探春的字迹:“海那边的火山平息了,因为百姓们在岩缝里种了红豆。”她摸着金锁上的划痕,忽然听见窗外传来童谣,是孩子们在唱:“火凤飞,民心随,离火成灰照天扉;帝王祭,百姓悲,不如碎岩照民归。”
宝玉推门进来,袖中藏着从军机处抢出的最后命盘:“贾环说,圣上连夜烧了所有密约,可——”他展开命盘,“上面的十二处龙脉节点,都被百姓的火凤灯照亮了。”
黛玉望向秦淮河,那里的灯影聚成更大的火凤,比太虚幻境的牌楼更亮。她忽然明白,残卷里的“未央”,从来不是帝王的千秋万代,而是民心的生生不息。探春在离火殿点燃的,宝玉在军机处剪断的,还有无数百姓在朱雀桥畔举起的,都是同一个真相:
天命不在紫微垣,而在千万人的掌心。
“该给残卷写结语了。”黛玉提笔,墨汁在宣纸上晕开,“就写——金陵烬处民心起,未央卷里照天阙。”她望向宝玉,玉上的火凤羽翼正与金锁共鸣,“三妹妹在海外种的红豆,终有一日会生根,就像百姓掌心的光,永远不会熄灭。”
夜风拂过残卷,露出页角探春的新句:“姐姐,海那边的老船工说,火凤不是神鸟,是千万人眼中的光聚成的形。”黛玉笑了,将笔搁在砚台上,听见远处传来更鼓,却比往日轻快许多——那是百姓们在敲着火凤形状的更梆,为新的黎明报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