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之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1章 白鹿山白鹿寺之二,花妖小桂,洛水之滨,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中原大地的怀抱中,太行山脉的余脉伸展那里有一座名为白鹿山的灵秀之地。古籍记载,此山因山中一石鹿而得名,小桂一行人怀着对这方古老传说的好奇与对自然之美的向往,踏上了前往白鹿山的旅程。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他们抵达了白鹿山脚下。山门古朴而庄重,仿佛是历史的守门人,静静诉说着过往的岁月。穿过山门,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而上,两侧的林木郁郁葱葱,松柏挺拔,银杏树的叶子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宛如大自然的乐章。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草木的清新气息,让人心旷神怡。
山路并不陡峭,却也颇有几分曲折。沿途的风景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山间溪流潺潺,清澈见底,偶尔还能看到几尾小鱼在水中嬉戏。溪边的石头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圆润,上面长满了青苔,增添了几分古意。我忍不住停下脚步,掬一捧清泉,那清凉之感瞬间驱散了旅途的疲惫。
继续前行,山路两旁的野花竞相开放,红的、黄的、紫的,星星点点,装点着这片绿色的海洋。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蜜蜂忙碌地穿梭其间,采集着甜蜜的花蜜。小徒弟们都不由得放慢了脚步,生怕打扰了这宁静而美好的画面。
经过一段不长不短的山路,终于来到了白鹿寺。这座古老的寺庙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寺庙的建筑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红墙黛瓦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刚踏入寺庙,一阵悠扬的钟声便传入耳中,那是僧人们晨课的开始。顺着钟声的方向走去,来到了大雄宝殿。殿内香烟袅袅,佛像金光闪闪,庄严肃穆。释迦牟尼佛居中而坐,两侧是观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十八罗汉分列两旁,个个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开口说话。小桂和莫珺带着弟子们虔诚地合十礼拜,心中默默许下愿望,祈求家人平安健康。
晨课结束后,莫珺与一位僧人交谈。他身着灰色僧袍,面容和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莫珺向他请教关于白鹿寺的历史,他耐心地为我讲解。原来,白鹿寺曾是佛教圣地,高僧云集,香火旺盛。北齐时期,玄极寺扩建并雕刻造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唐代时,白鹿寺东侧又建了法住寺和显阳寺,使得这里成为了一个佛教文化的中心。
“这里为何名为白鹿寺呢?”莫珺好奇地问道。
僧人微笑着回答:“相传,古时山中有一石鹿,被视为祥瑞之物。后来,天竺高僧佛图澄云游至此,见此地山清水秀,便在此创建了白鹿寺。白鹿也成为了这座寺庙的象征,寓意着吉祥与安宁。”
小桂恍然大悟,原来这名字背后竟有如此美好的寓意。
在僧人的指引下,他们参观了寺庙的各个角落。除了大雄宝殿,还有观音殿、地藏殿、藏经楼等建筑。观音殿内供奉着千手观音,她面容慈悲,双手合十,仿佛在聆听世间的疾苦。地藏殿则供奉着地藏王菩萨,他目光低垂,神情专注,似乎在为地狱中的众生超度。
藏经楼是寺庙的文化宝库,里面存放着大量的佛教经典。这些经书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保存完好,见证了白鹿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莫珺小心翼翼地翻开一本经书,那古朴的文字仿佛在诉说着一个个古老的故事,让人沉醉其中。
在寺庙的后院,有一片竹林,竹子青翠欲滴,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一个静谧的世外桃源。竹林深处,有一座小小的凉亭,走进凉亭,坐下休息。闭上眼睛,聆听竹林的风声,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和谐,心中一片宁静。
参观完白鹿寺,一行人深入白鹿山的山林,去探寻更多的自然之美。沿着寺庙后的小路继续前行,山路逐渐变得崎岖不平。小桂小心翼翼地走着,生怕滑倒。两侧的树木更加茂密,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走了一段路后,他们来到了一片开阔的山谷。山谷中有一片湖泊,湖水碧绿如玉,清澈见底。湖边长满了水草,几只水鸟在湖面上嬉戏,不时发出清脆的叫声。小桂坐在湖边的石头上,欣赏着这如诗如画的美景,心中充满了宁静与喜悦。
在白鹿山的山林间,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影。微风轻拂,带来阵阵草木的清香。徒弟们散在各处,忙碌地采摘着药材。这里是药材的宝库,黄连、川芎、杜仲、厚朴等珍贵药材在这片土地上茁壮生长,等待着有缘人的采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