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之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14章 洛城探幽,花妖小桂,洛水之滨,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暮春的风揉着柳絮掠过洛城青石板路时,小桂师徒一行正沿着巷口斑驳的砖墙漫步。徒弟们肩头布衫沾着晨露,眼尾还凝着初见古城的新奇——这趟自北而来的旅途,早让他们把师门规矩抛在脑后,此刻正竖着耳朵听莫珺讲洛城典故,忽听得前头传来纻麻鞋与砖石相叩的轻响。
淡绿裙裾曳地的女子立在巷角,腰间丝绦绣着零星雏菊,见他们驻足,指尖轻轻绞着裙角笑道:\"客官鞋上沾的可是北方浮土?洛城的地啊,连砖缝里都渗着花香呢。\"她说话时眼尾微弯,像含着半盏温茶,倒让小桂想起家中檐下那株年年报春的山茶。
花市果然名不虚传。日头斜斜切过东南角牌楼时,整座市场正浸在五彩斑斓的香雾里。牡丹开得泼辣,姚黄魏紫层层叠叠堆在竹架上,倒比闺阁小姐的胭脂匣还要鲜亮;芍药则含蓄些,浅粉嫩白的花苞蜷着,像少女攥紧的拳,只等卖花郎一声吆喝便要绽开。
女子熟稔地抚过一盆墨兰,叶间三两支花箭垂着,紫瓣上的纹路细如工笔画:\"这'宋梅'要配青瓷盆才不辜负,晨露未干时搬去檐下,香气能漫过整面雕花窗呢。\"她指尖划过花瓣的模样,倒像是在梳理老友的鬓发。
莫珺挑了盆墨菊,深紫花瓣蜷曲如匠人锻造的铁片,在竹筐里与小桂的兰花并蒂而放。徒弟们捧着海棠与月季,衣摆扫过泥瓦盆沿,惊起几瓣落花粘在布鞋上,倒比绣工还要自然。卖花女子帮他们捆扎花束时,特意在绳头系了朵新鲜的白蔷薇:\"带着吧,夜里搁在案头,连做梦都会染上香气。\"
这话让莫珺想起多年前走南闯北时,母亲总在他行囊里塞晒干的茉莉,说是能护旅人安眠。
古玩街的日头带着暖意,青石板上浮动着层层叠叠的吆喝声。有老者持铜壶往青花瓷瓶上淋水,釉色在阳光下流转,像封存了半江春水;卖字画的摊子前,书生正对着一幅《洛河夜渡图》沉吟,袖口拂过泛黄的宣纸,惊起几只停在墨梅上的蝶——原是画得太真,倒让生灵也难辨真假。
莫珺拿起个刻着缠枝纹的玉佩,触手生温,摊主便笑说这是前朝老匠人用整块和田玉琢磨,\"您瞧这纹路,像不像洛河拐过九道弯?\"
暮色四合时,美食街的灯笼次第亮起,红纱映着蒸腾的热气,把众人的脸都染得通红。卖糖葫芦的老者扛着草靶子穿行,糖稀裹着山楂果在灯下晶亮如红玛瑙,咬一口便有酸甜在舌尖炸开;烤串的铁签子在炭火上翻飞,羊肉油脂滴落时腾起白烟,混着孜然香钻进人衣领,连向来端肃的莫珺都忍不住多要了两串。
有徒弟举着刚出锅的煎饼果子,面皮边缘还带着焦香,边吃边含糊道:\"师父,这比咱们山里的野果可讲究多了!\"惹得小桂笑着轻拍他后脑勺:\"讲究?讲究的是这人间烟火气。\"
遇见画师那日,洛河正泛着早春的涟漪。白衣男子坐在柳树下,狼毫在砚台轻蘸,墨色分五色,先勾河岸垂柳,再皴石岸肌理,水纹处略施淡青,便让整幅画活了过来。
他忽然抬头望向小桂:\"客官可愿入画?洛河的景,若少了赏景人,便像茶缺了水。\"说罢提笔在渡口添了几个身影,执扇的莫珺站在船头,小桂负手而立,徒弟们或指水鸟或望云絮,连衣褶纹路都带着风的走向。
\"您瞧,\"画师搁笔时暮色已染湿画布,\"河水要映着天光才灵动,人要衬着美景才鲜活。\"他将画卷小心收进桐木匣,又取出个牛皮纸袋,里面是晒干的洛城花瓣:\"回去泡壶茶吧,就当洛河托我送你们的伴手礼。\"小桂接过时,指尖触到木匣上的刻痕,细细辨来竟是\"且行且惜\"四字,倒像是从时光里长出来的。
归程前夜,客栈窗台上的兰花正开第二茬,花香混着案头画卷的墨香,在烛火下织成温柔的网。徒弟们围坐着摆弄白天淘来的小物件,青花瓷瓶里插着新折的玉兰,玉佩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
莫珺忽然指着画卷上被夕阳染红的河面:\"你们看,这水纹像不像咱们这几日走过的路?弯弯曲曲,却处处有光。\" 夜风穿堂而过,吹得窗纸沙沙作响,却吹不散满室花香。小桂望着徒弟们发亮的眼睛,忽然想起初收他们时,也是这样的暮春,山间的映山红开得铺天盖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