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广111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4章 修道之根性,修仙修傻了,普广111,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老子微微闭目,须臾,睁眼讲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德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怡宝率先发问:“老君,为何上士、中士、下士闻道会有如此不同反应?”
老子双手抱臂,说道:“上士慧根深厚,心性纯善且志存高远,能洞察道之精妙,故而闻之则勤勉践行,以道为指引,修身正己,志在合道。中士根性稍逊,对道半信半疑,虽知晓其珍贵,然尘世欲念纷扰,使其不能坚定信念,故时而遵循,时而忘却。下士则被俗念蒙蔽,见识浅薄,道之高深超越其理解范畴,闻之便觉荒诞不经而嘲笑。然道之深邃,正因其超越凡俗,不为常人轻易理解,此乃道之特质。”
小普思索片刻后问道:“老君,‘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这是说道的表象与实质相反吗?”
老子手抚长须,缓声道:“正是。道之光明,恰似暗夜烛光,幽微难察,看似黯淡;道之进取,如逆水行舟,看似后退;道之平坦,似崎岖山路,充满坎坷。此皆因道与世俗常理不同,世俗以显耀为明,以冒进为进,以顺遂为夷,而道在幽隐处、在退让间、在曲折中运行,非有慧眼与恒心者不能领悟。”
怡宝又问:“老君,‘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德若渝’,这些关于德的表述又该如何理解?”
老子目光深邃,说道:“上德之人,胸怀若谷,包容万物,虽品德高尚却不彰显,如空谷深藏,寂静无声;至纯至白者,能容污垢,看似蒙尘受辱,实则守正不染;广德之人,愈觉自身德行不足,因深知德之无边,愈修愈谦;建德者,默默耕耘,不事张扬,仿若怠惰,实则持之以恒;质朴之德,随境而化,看似多变,然其本真不移。此皆德合于道之象,不执于固定之形,而在自然变化中彰显德之真意。”
小普接着说:“老君,‘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是在强调道与事物的极致境界吗?”
老子神色凝重:“然也。真正的广大,无边无际,不见棱角;大器之才,历经岁月磨砺,厚积薄发;至大之音,超乎听觉,却震撼心灵;宏伟之象,难以目见,却无处不在。道亦如此,隐匿于万象之中,无名无状,却孕育万物,成就万物。道以其无形无名,成就世间一切有形有名,此乃道之伟大与神奇。”
怡宝眼睛一亮,问道:“老君,这对于我们在世间的为人处世有何启示呢?是要追求内在的深邃与高尚,不被表象所迷惑吗?”
老子微笑道:“善哉。于世间,当以道为心,追求德之至善。不逐浮名虚利,于平凡中见伟大,于幽微处悟真谛。以包容、谦逊、坚韧之态处世,不为世俗所动,坚守本心,契合于道,方可得生命之圆满与灵魂之升华。”
小普与怡宝皆拱手行礼,深感此章智慧,铭记于心,以便日后在生活里依道而行。
老子轻咳一声,开始阐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