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广111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7章 小普悟菩萨道修行之法,修仙修傻了,普广111,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只树给孤独园精舍那宁静祥和的氛围中,小普仿若被佛祖的法音点亮了心灯,此前听闻的《金刚经》语句在他心中反复回响,宛如智慧的清泉不断润泽着他的心田,让他渐渐体悟到了菩萨修行的法门真谛。
小普深知,菩萨道的修行,首要在于“发心”。这颗心不是为了一己之私的解脱,而是如经文中所云,要立志度化一切众生,无论其以何种形态存在于三界六道之中。从那微不足道的蝼蚁,到翱翔天际的大鹏;从肉眼可见的凡俗生灵,至超越色相的微妙存在;从心思灵动的有情众生,至看似无念的特殊生命,皆要平等视之,怀以慈悲救度之心。这一认知让小普明白,自己往昔的修行虽有向道之心,却难免狭隘,时常不自觉地将自身的解脱置于首位,而对周围众生的苦难感知不够深刻。如今,他清晰地意识到,每一个生命皆在轮回中挣扎,都有脱离苦海的诉求,菩萨的责任便是成为那引渡之舟。
然而,仅仅发心还远远不够,关键在于“降伏其心”。在日常的修行生活里,小普开始时刻审视自己的内心。当为精舍劳作时,若因他人的懒散而生出嗔怒之意,他便会立刻警觉,这是“我相”在作祟——执着于自我的标准和付出,而对他人产生了分别心。他尝试放下自我的执念,以更加包容的心去看待同修的不足,明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修行节奏,而自己的嗔怒不仅无法帮助他人,反而会在心中种下恶业的种子。
在与其他比丘交流佛法心得时,曾经的小普会因他人见解与自己不同而急于辩驳,试图证明自己的正确。如今他懂得,这是陷入了“人相”的误区,将他人视为对立的观点持有者,而非共同探寻佛法真理的伙伴。于是,他学会倾听,从他人的话语中汲取智慧,尊重每一种对佛法的感悟和理解,因为佛法的智慧犹如浩渺星空,每个人所见到的光芒或许只是其中的一角,唯有相互包容、借鉴,才能趋近那圆满的真谛。
面对前来精舍求助的众生,小普曾会根据他们的身份、外貌或者言语表达来判断其“根性”的优劣,这便是“众生相”的表现。但他现在明白,每一个众生都具有佛性,无论其外在呈现出何种模样,都不能成为他心生分别对待的理由。无论是衣衫褴褛的乞丐,还是富贵显赫的施主,他们内心深处对解脱的渴望并无二致。小普学会了用平等的慈悲心去对待每一位求助者,耐心地为他们解答疑惑,给予他们心灵的慰藉和佛法的指引,不因其表象而厚此薄彼。
而对于“寿者相”,小普在精舍中目睹了生命的无常。有的比丘因疾病缠身而容颜憔悴,有的则在一夜之间溘然长逝。这让他深刻领悟到,执着于生命的长短、健康或者衰老,皆是虚幻不实的。菩萨不应被这些表象所迷惑,而是要在有限的生命时光中,抓紧每一刻去修行、去度化众生,将每一次与众生的相遇都视为珍贵的机缘,不因为生命的无常而产生恐惧或者懈怠,而是以更加勇猛精进的心去践行菩萨道。
小普还意识到,菩萨在度化众生的过程中,虽行无量的慈悲之事,却不能有“我在度众生”这样的执念。因为从佛法的究竟义来看,众生本具佛性,所谓的“度化”只是帮助他们去除内心的烦恼障蔽,让其佛性自然显现。若菩萨心中存有功利之念,认为自己是众生的救世主,那便背离了佛法的本意。他回想起佛祖托钵化缘的情景,佛祖以平等心对待每一位施主,无论是给予精美食物还是简单粗食,都坦然接受,并无丝毫的差别对待,这便是不着相的体现。菩萨度众生亦应如此,不期待回报,不执着于结果,只是纯粹地出于慈悲之心去行动,让每一个善举都如同春风化雨,自然而然地滋润众生的心田,而不留下任何自我的痕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