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客1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71章 国之柱石!(求月票!!),贼天子,漫客1,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国之柱石!(求月票!!)

国之柱石!(求月票!!)</p>

太子也没有办法。</p>

上一回裴璜的事情,老父亲发了火,他就有些战战兢兢了,再加上前段时间的祈雨,全然没有效果,他这会儿已经十分惶恐。</p></p>

这种时候,想要坐稳储位,必须要讨好皇帝,不能让皇帝再对自己有任何不满。</p></p>

要不然,皇帝虽然不太可能直接动他这个储君的位置,但是只要显露出一点苗头,释放出一点信号,其他的皇子们便不太可能像现在这样老实本分了。</p></p>

因此,他必须要尽可能的讨好自己那个说话云里雾里,心思晦涩难明,却完全不肯担任何责任的父亲。</p></p>

几个宰相,将户部的堂官都请了过来,一帮子大臣一起议了两天,最终才定下了章程。</p></p>

地方官员奏请的二十余州,按照不同情况不同处理,其中旱情最重的几个州,免除今年的钱粮。</p></p>

其余州相应减免部分。</p></p>

这样算下来,朝廷能多少收上来一些,补贴给宫里,其他部门的开支,依旧削减。</p></p>

定下来之后,其他宰相没有意见,宰相王度则是勃然大怒,直接在政事堂拍了桌子,怒声道:“一部分州免除,另一部分州不免除,这钱粮摊派下去,地方官员再捞一点,最后收到百姓头上,恐怕该交多少还是交多少,一个铜钱都不会少!”</p></p>

“去年宣州石埭县的事情,诸位都忘了吗?朝廷收三百钱,到了石埭,竟被他们加收到了八百钱,一贯钱!”</p></p>

崔垣先是看了看太子,然后拉了拉王度的衣袖,开口道:“王相,宣州相应贪官污吏,不是都已经处理了嘛,现在提这些,不合时宜。”</p></p>

他咳嗽了一声,继续说道:“哪怕底下的官员上下其手,我们毕竟免除了一部分,地方官再拿,老百姓怎么也会轻松一些的。”</p></p>

“总比不免要强罢?”</p></p>

王度脸色涨红,依旧愤愤不平。</p></p>

一旁的太子,也面露不快之色,他站了起来,看向王度:“那王相看,应该怎么办?”</p></p>

“王相这般风骨,前日面圣的时候,怎么不在父皇那里替百姓争一争?”</p></p>

王度被挤兑了两句,勃然大怒,但是又不能发作,只能咬牙道:“殿下,那日臣已经争了,陛下让我等来与殿下商议,臣在殿下面前,依旧在争!”</p></p>

“按臣的主意,中原凡是遭了旱灾的州郡,今年的钱粮一应免除,再派赈济使下去,赈济灾民,以防止再生民乱,这才是朝廷的程,现在孤过来了,你们却还在争吵,请孤过来做什么?”</p></p>

说罢,他拂袖而去。</p></p>

“什么时候商议好了,再请孤过来!”</p></p>

几个宰相看到太子殿下离去的背影,面面相觑。</p></p>

王度也站了起来,恼了:“大不了这个宰相不做了,诸位相公议罢,老夫告病了!”</p></p>

说罢,也拂袖而去。</p></p>

剩下的几个宰相,留在原地,都不知道该说什么,过了一会儿,不知道谁嘀咕了一声。</p></p>

“还是苏靖平叛,平的太顺利了…”</p></p>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变了神色,几个宰相也都皱起了眉头。</p></p>

崔垣站了起来,回头看向在座众人,咳嗽了一声,肃然道:“都不要胡说八道了,传到陛下那里,咱们这一任政事堂,还干不干了?”</p></p>

众人这才不说话了,与户部开始重新讨论方案。</p></p>

而另一边的太子殿下,也是一肚子气,一路回到了东宫之后,咬牙切齿,好一会儿才平缓过来。</p></p>

冷静下来之后,他伏案亲笔写了封信,封好封口之后,递给东宫的亲信,叮嘱道:“六百里加急,送到裴三郎手上去。”</p></p>

这亲信不敢怠慢,跪地双手接过,点头应了声是,随即起身,扭头送信去了。</p></p>

等这亲信走远,太子殿下握紧拳头,咬牙切齿。</p></p>

“父皇给孤气受,你们也给孤气受!”</p></p>

他愤恨难平,换了身衣服,一路出了东宫,去了宫外的一处私宅,一进宅们,就有十来个少男少女迎了上来,声音甜的腻人。</p></p>

“太子爷~”</p></p>

太子心情不好,面色阴沉,一把扯下眼前两人的衣物,喝道:“进屋去!”</p></p>

这两人惊呼了一声,随即一左一右,搀扶着太子殿下,进了里屋。这一夜,太子宿在了宫外,不曾回东宫。</p></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

40k:午夜之刃

拿刀划墙纸

整个诡异世界都在等着我上天

碧山慢士

这个主神空间怎么是缝合怪啊!

闪耀银河系

苟成圣人,仙官召我养马

任我笑

星痕之门

伪戒

择日走红

宋不留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