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不笑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82章 仇隙生旖旎,红楼之扶摇河山,沧海不笑,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仇隙生旖旎
金陵,都指挥司衙门。</p>
虽然时间过去两年,但在贾琮的记忆中,张康年的模样几乎没有变化。</p>
三十多岁年纪,五官端正,相貌清癯,双目清朗,脸上神情庄正,带着恰如其分的官场微笑,让人看不出真实喜怒。</p>
这人从外面上看,就是个无可挑剔,且颇有世道历练的老练官僚。</p>
陪都兵部惯例空置尚书职,以兵部左侍郎为尊,兵部右侍郎为次。</p>
但陪都兵部左侍郎何永正年近六十,曾是太上皇在位时的重臣。</p>
十四年前神京剧变,何永正牵扯其中,被贬到陪都兵部为官。</p>
十几年来都一蹶不振,加之这几年体老多病,很多时候都是居家荣养。</p>
嘉昭帝不过让他在兵部占个虚名,顾及一下太上皇的脸面。</p>
何永正平时也很少在官场应对上露面,世人几乎都快忘记他的存在,所以眼下陪都兵部以右侍郎张康年为尊。</p>
从金陵都指挥司指挥佥事,以武转文,一跃而为兵部正三品文官,他也算是春风得意。</p>
……</p>
这次来迎候新型火炮押抵的文武官员,都是陪都兵部与金陵都指挥司的官员,照常理位居正三品的张康年,也算其中高官。</p>
但贾琮察觉在迎候的队伍中,张康年并不是走在首位,或立或走,始终落后另外一人半步。</p>
这种做派也是官场上的惯例,张康年落后那人一步,说明那人官职比张康年还要高。</p>
但那人穿的却是正二品的武官袍服,大周延续前宋风气,官场上一向文贵武轻,正三品文官足可与正二品武官,并驾齐驱。</p>
张康年这种做派,可不是他生性谦和恭敬,不然就要被文官群体唾弃,说他在武官面前卑躬屈膝。</p>
出现这样的现象,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位正二品武官,不仅品级高于张康年,而且还做过张康年的上司。</p>
所以,张康年才会以堂堂正三品文官,站立行走都要落后一个二品武官一步,不然在官场上就要被人诟病忘本。</p>
而这人贾琮有些脸熟,他记得两年前和这人有一面之缘。</p>
当年他下金陵为宪孝皇太后抄写经文,参与大慈恩寺奠基开光典仪,这人也在现场。</p>
当时负责大庙建造的营缮郎秦业,还曾和她引荐过此人,金陵都指挥司指挥使杜衡鑫。</p>
此人也是张康年昔年上官,也怪不得张康年会顾忌官场惯例,刚才做出那等做派。</p>
这位杜指挥虽然官阶高,不过却无半分倨傲之色,脸型微胖,皮肤白净,面容温煦从容。</p>
举止并无武官常有的粗犷,眉眼间也无张康年的城府深沉,倒是很有上位置宽厚气度,让贾琮多少生出些好感。</p>
作为迎侯官员中官职最高者,杜衡鑫上前笑道:“当年在栖霞山和威远伯有一面之缘,今日相见风采更胜往昔。”</p>
贾琮连忙笑着回道:“杜指挥使客气了,在下入金陵履事陪都火器司分部,涉及火器整训之事,还需杜指挥多予指教。”</p>
杜衡鑫的官职比贾琮不知高了多少,按常理是没必要和一个五品官多说废话。</p>
只是贾琮虽只官居五品,身上却担着荣国贾家子弟光环,并且爵封威远伯,还在辽东立下赫赫战功。</p>
诸般身份背书叠加,岂是一个普通的五品官。</p>
因此,即便杜衡鑫这样的二品封疆大吏,在年轻得有些过分的贾琮面前,也没半点轻率托大。</p>
他和贾琮言语寒暄,回想往事,逸兴轩朗,神情自若,举重若轻,仿佛面对的就是个同阶同年的同僚,让贾琮平生出如沐春风之感。</p>
这能爬上二品高位的人物,的确个个都不是简单的角色。</p>
一众迎候官员做足表面功夫,贾琮和玛德仑带着三百火器兵,将五尊大炮运抵都指挥司常备武库。</p>
又和杜衡鑫手下的武库官员办过入库手续,婉言谢绝了杜衡鑫留宴的邀请,不过是走个官场面子罢了。</p>
又请杜衡鑫以金陵都指挥司的名义,为三百名护送火炮的火器兵安排营帐,让他们稍作修整后,再沿原路返回神京缴令。</p>
贾琮和玛德仑离开金陵都指挥司时,还回头看了一眼,正看到张康年也带着几名兵部官佐离开。</p>
刚才官员们一番应对,都是杜衡鑫在殷勤的唱主角。</p>
作为文官之首的张康年,虽然也附和应酬了几句,但既不显热络,也绝没半点冷落,分寸精准,恰如其分,挑不出半点毛病。</p>
贾琮想起当初在邹府寿宴之上,张康年不管是对自己发问,还是对邹怀义劝解,如今想起,也都是切中时机。</p>
不管从那个角度来看,这个人都透着极不简单的意味。</p>
如果贾琮对他的猜测都是对的,这个人比当初的邹怀义,一定要难应付许多……。</p>
……</p>
金陵,宫羽街,清音阁。</p>
三层雅间里响起清越悠扬的琵琶声,弦音挑动,时而悱恻缠绵,犹如男女蜜语私言,时而激荡悲楚,恍如易水离别殇歌。</p>
在清越的琵琶弦声中,清丽玲珑的歌声随之曼妙咏唱,透着清冷委婉的蕴意,让人心神为之栗然沉醉。</p>
操弦者技艺不俗,吸引了清音阁中许多客人,忍不住循着声音寻找,连走廊上端茶送水的侍从,不少都停下脚步,被弦歌之音吸引。</p>
那弦声和歌声虽明丽绚烂,妩媚犀利,但略显圆融返璞不足,似乎操弦者正值青春血气,情意缠绵,胸存块垒,难以消解。</p>
只有阁中一些老成的乐娘子,多少知道一些这琵琶弦声的根底。</p>
前些日子,从神京教坊司琵琶色来了位周娘子,青春年少,姿容俏美,是少见的一等一人物。</p>
这位周娘子领了神京礼部的诏令,到江南选买上等戏乐歌伎,眼下就暂居在清音阁中。</p>
阁中的乐曲艺人对这位周娘子,都十分关照,但凡她提出的要求,都会尽量满足。</p>
众人之所以如此看中周娘子,因为她是阁主在神京收的入门弟子。</p>
她不仅姿容秀美绝伦,而且音理天赋极高,只跟着清娘子学了一年技艺,琵琶弦声已演奏得气象非凡。</p>
更难得的是,这位周娘子竟然还有天生的好嗓,虽然还缺少锤炼,但这禀赋所生,却已很是不俗。</p>
清音阁中很多老成的女艺,都是半生沉浸乐事,术业专精,眼光毒辣。</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