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纹样密码
梦幻蓝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21章 纹样密码,阿耶玳,苗语,我们的根,梦幻蓝天,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美国寄来的老照片在投影仪下纤毫毕现。龙安心调整焦距,让1937年那位年轻绣娘务努嘎的腰带纹样清晰地投射在合作社的白墙上。二十多位绣娘围坐在长桌旁,窃窃私语。
\"大家注意看这个菱形套菱形的图案,\"龙安心用激光笔圈出腰带上最复杂的部分,\"根据州博物馆的比对,这是清代中期最流行的'鱼子地'纹,需要至少七种色线交替——\"
\"现在谁还绣这个啊!\"后排一个染着黄头发的年轻姑娘打断他,\"费眼睛又费时间。\"
会议室里响起几声附和。龙安心早就预料到这种反应,不慌不忙地切换到下一张图片——Linda祖母凭记忆绘制的银冠纹样与现存纹样的对比图。
\"看这里,\"他指着银冠边缘的一处蔓草纹,\"在老照片里有十六个转折点,而现在村里最常见的只有六个。这不是风格变化,而是技艺流失。\"
吴晓梅起身分发了几张复写纸和铅笔:\"试着描一下老照片里的纹样。\"
铅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不到五分钟,抱怨声再起。
\"这根本不可能嘛!\"黄发姑娘——龙安心记得她叫阿彩——摔下铅笔,\"一个巴掌大的图案要绣三天,工钱怎么算?\"
\"就是,\"她旁边的圆脸女孩帮腔,\"上次绣那个复杂花样,我眼睛都快瞎了,结果汉人老板说太老气,压价一半。\"
龙安心看向吴晓梅,后者轻轻摇头。他们事先讨论过这个问题:复原古法意味着效率降低、成本飙升,在廉价旅游纪念品市场毫无竞争力。
\"我有个提议,\"龙安心打开一个精致的礼盒,\"这是我们按老照片复刻的'鱼子地'纹手帕,定价是普通产品的十倍。\"
绣娘们传阅着那条镶边手帕,触感如流水般细腻,图案从不同角度观看会呈现微妙的光影变化。阿彩翻出价签,眼睛瞪得溜圆:\"588元?疯了吧!街边卖的十块钱三条!\"
\"但已经卖出去了,\"龙安心调出手机上的订单,\"北京一位民俗学家订了二十条送国际学术会议。看,这是她的评价:'这才是活着的文物'。\"
会议室安静下来。龙安心趁机展示更多对比图:清代纹样如何从繁复的\"满地锦\"简化为民国\"半幅花\",再到建国后的\"边角纹\";战争、迁徙和政治运动如何在织物上留下伤痕。
\"我们不是要抛弃现代纹样,\"他总结道,\"而是多保留一个选择。就像...\"
\"就像老歌和新歌一起唱,\"务婆突然用苗语说道,她从角落里站起来,银饰叮当作响,\"少一句,调就断了。\"
老人家的手伸进怀中,取出一块未完成的绣片。即使只完成了一半,那密密麻麻的\"鱼子地\"纹已经让所有人倒吸冷气——精确还原了老照片中的图案,甚至更精细。
\"我七岁学的这个,\"务婆将绣片传给众人,\"我姑教的。现在手指硬了,眼花了,三天才绣这么点。\"
绣片传到阿彩手中时,年轻女孩的表情变了。她小心翼翼地触摸那些凸起的纹路,突然惊呼:\"务婆,你流血了!\"
果然,绣片边缘沾着几点暗红。务婆满不在乎地摆摆手:\"老花样针脚密,扎手常事。我姑说,血染过的绣品,魂特别足。\"
龙安心看到几个年轻绣娘交换眼神,知道她们动摇了。他抛出最后的方案:愿意尝试古法的绣娘可以拿到双倍工钱,但必须通过务婆的严格验收。
\"我报名。\"出乎意料,第一个举手的竟是阿彩。她指着绣片上的一处血迹,\"我奶奶也有块这样的,说是嫁妆...文革时烧了。\"
最终,十二位绣娘加入\"古法小组\",其余则继续现有工作。散会后,龙安心正收拾资料,吴晓梅悄悄拉住他:\"务婆让我告诉你,明天带孩子们去学校。\"
\"学校?\"
\"教他们认纹样里的数学,\"她眼中闪着狡黠的光,\"你不是常说那些菱形符合什么数列吗?\"
次日清晨,龙安心站在村小唯一的教室里,面对二十多个年龄不一的孩子,突然理解了什么叫\"文化断层\"。这些穿着校服、玩着智能手机的苗族孩子,对自己民族纹样中的数学奥秘一无所知。
\"谁知道这个图案叫什么?\"他举起一块标准菱形纹绣片。
沉默。终于,一个戴眼镜的男孩怯生生举手:\"数学课上见过...像平行四边形?\"
\"在苗语里它叫'阿榜的田',\"龙安心切换ppt,展示一张航拍梯田照片,\"看,是不是很像?\"
孩子们发出\"哇\"的惊叹。龙安心趁机引入斐波那契数列——用树枝代表数字,在黑板画出着名的兔子繁殖图,然后神奇地将它与纹样中的菱形增长模式对应起来。
\"1,1,2,3,5,8...每个数都是前两个的和,\"他指着纹样中心向外扩散的图案,\"你们的祖先一千年前就用绣花记录这个规律了!\"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孩子们开始在自己衣服上寻找隐藏的数列,甚至有个女孩发现教室墙上的苗族挂饰中也有类似模式。龙安心正打算深入讲解黄金分割,教室门突然被推开。
\"龙老师,\"校长——一位戴眼镜的汉族中年男子——神色紧张地走进来,\"教育局来检查,请您...呃,用普通话教学。\"
龙安心这才意识到自己全程在用苗语讲解。他刚想解释有几个低年级孩子听不懂汉语,检查团已经鱼贯而入——三位穿着正装的官员,胸前别着工作牌。
\"继续,继续,\"领头的那位和蔼地说,\"我们就是看看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创新。\"
龙安心硬着头皮切回普通话。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刚才还踊跃互动的孩子们突然变得拘谨,回答问题声音小得像蚊子叫,连那个眼镜男孩也支支吾吾起来。
\"同学们,\"龙安心灵机一动,\"谁能用苗语说说斐波那契数列在纹样中的应用?\"
教室瞬间炸锅。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苗语夹杂着汉语,有的甚至跑到黑板前指指点点。检查团成员面面相觑,但孩子们的热情显然感染了他们,领头的那位竟然掏出手机开始录像。
\"很有意思的教学方法,\"课后,检查团长评价道,\"但考试要用普通话,这点不能变。\"
等官员们离开,校长擦着汗道歉:\"对不起啊龙老师,上面有规定...\"
\"我理解,\"龙安心收起教具,\"但您不觉得奇怪吗?孩子们用母语思维更活跃。\"
校长欲言又止,最后叹了口气:\"五年前有个苗语教学试点,后来...唉,不说了。您下周还能来上课吗?\"
回合作社的路上,龙安心脑海里回荡着孩子们用苗语数数的声音。他突然想起父亲常说的那句话:\"丢了语言就丢了根。\"当时他以为只是老人家的怀旧,现在才明白其中的警示。
合作社里,古法小组的工作进展缓慢。阿彩已经拆了三次线,还是无法达到务婆的标准;另外几位绣娘也频频抱怨眼睛酸痛。只有务婆安静地坐在角落,一针一线地绣着\"鱼子地\",佝偻的背影如同一座古老的钟表,以另一种节奏走动。
\"怎么样?\"吴晓梅递来一杯茶,轻声问。
龙安心摇摇头:\"比想象的难。不是技术问题,是...\"他指了指太阳穴,\"思维模式变了。现代人习惯直线、捷径,而古法纹样是循环的、螺旋的,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