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8章 岁末考第一,侯府乳奴(一)古言,姜禾,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次岁末考,沈淮想争第一,但他并无百分百的把握。
主要是考试的难度按照乡试的标准走,而且他进县学的时间也不长,满打满算没到三个月,很多知识点没吃透。
就拿时政策论来说,得时刻关注朝廷的动向、民生的百态,对天下局势有着深刻的见解。
青萍县消息闭塞,虽然他有看抵报的渠道,但消息比较滞后,很多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还有律典条文,条条框框很多,小到经济纠纷,大到杀人放火的刑事判罚;土地田产到商贸往来,都需要烂熟于心。
稍有偏差,答题时便会大打折扣。
至于诏、判、表、诰等题目,沈淮接触不多,因为这些需要深厚的功底,还得掌握特定的格式和遣词,字里行间透露官方的权威和庄重。
“梁兄,两日后便出成绩,你我耐心等待就是。”陶行简见梁岸着急,赶忙出来打圆场。
“陶兄好定力。”梁岸干笑两下,然后挠头道,“岁考的好坏,关系我到岁假的日子是否轻松,所以我才厚脸皮过来询问。”
要是考不好,回去肯定被父母数落两句,岁假也会被限制出门。
所以他很在意岁考的成绩。
“对了,岁假你们有什么安排?”林致远眼睛一转,似乎想起什么趁机问道。
说道岁假,陶行简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回家帮忙干些农活,空闲时间抄书,赚些零花银子。”
主要是他刚成亲不久,想回去早点陪伴妻子。
梁岸不禁挺起胸膛,“我爹给我请了西席,岁假期间我要跟西席先生学绘画。”
他对绘画很感兴趣,也颇有天赋,笔下的花鸟鱼虫,画起来很轻松,就是山水画,也得先生夸赞。
上次他画的一幅竹子,那线条的流畅、墨色的层次,让不少人赞不绝口。
“梁兄,上次你画的竹子,无论是线条还是墨色层次,真的惊艳到我了。”沈淮语气真诚的说道。
绘画考验天赋,也考验审美,也考验家中的财力,梁家肯为梁岸请西席,说明梁岸有天赋梁家也不缺钱。
“绘画最难的就是控笔和意境,这两样梁兄竟然兼具,真是令人佩服。”
“哪里哪里。”梁岸嘴上谦虚,嘴角却疯狂上扬。
这种夸赞,跟西席先生的夸赞不同,让他很开心。
“我要是有梁兄这等天赋,早就出去摆摊卖画赚大钱了,也不至于苦哈哈的给书肆抄书。”陶行简半开玩笑的说,引得众人一阵哄笑。
抄书是个苦差事,每天对着笔墨纸砚,一字一句地抄写,眼睛都快花了,赚的钱却不多。
“以陶兄的才华,这些都只是暂时的。”梁岸嘴上这么说,心里也是这么想的,“墨香阁收话本子,陶兄若是有兴趣,也可以一试,写话本子比抄书赚钱。”
墨香阁是县城最大的书肆,好的画本在县里也是比较畅销的。
所以写画本子要比抄书要赚的多。
“可是写话本容易遭人诟病。”陶行简说出自己的担忧。
话本被视为不入流的东西,是供人消遣的玩意儿。
而写话本的大多是穷书生,若是有一天发达了,写话本不是美谈,反而是黑历史,被人拿来嘲笑讽刺。
“是我欠考虑了。”梁岸拱手。
以为自己的提议是好的,却没想到这一层。
陶行简摆了摆手,笑着说道,“没事。”
“这个岁假,我要留在县城赚钱。”沈淮开口,“表哥和梁兄若是有空,可到江湾畔寻我。
我最近在琢磨新的吃食,要是成功了,一定先让你们尝尝。”
沈淮想给自己赚点零花钱,顺道帮大姐沈月攒点本钱。
毕竟沈月想出来开店,除了自己的体己银子,还得家人支持。
如果他能给比较多的支持,那么成功的几率就会增大。
林致远闻言双眸一亮,颇为好奇,“表弟这次又琢磨什么好东西。”
这位表弟,总会在不经意间制造惊喜。
黄芽菜、腐乳、梨花白这些,惊人意想不到。
“还在琢磨中,成与不成得看老天爷是否开恩。”沈淮搭上林致远的肩,“表哥,我还想在书房后面种些菊花,等放了岁假,你跟我去挑几盆。”
书房没有绿植,总感觉少了点什么。
“我们家庄上有,到时给你挖几株。”林致远说道。
上次品书宴,家里买了不少菊花去装扮,如今还放在庄上养着,数量蛮多的,可以匀给表弟一些。
之后,四人相约去外面的食肆吃饭。
食肆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酒香、菜香弥漫在空气中。
他们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一边吃着美味的饭菜,一边兴致勃勃地聊起岁假的相关规划。
陶行简想着回家后帮父母干农活,陪妻子;
林致远打算着在家自习,巩固学业;
梁岸跟西席先生学绘画,提升画技;
沈淮打算琢磨新的吃食。
大家对未来都充满了信心
两天后,岁末成绩终于出来了。
一大早,县学的公示栏前就围满了人,大家都在紧张地寻找着自己的名字。
沈淮站在人群中,扫视榜单上的名字,看到自己在第一名的时候,整个人都愣住了。
这个结果,完全出乎他的意料。
林致远、梁岸、陶行简、凌少崇、赵云堂五人没能冲进前十,只有秦靖西冲进了第十。
同期进县学的七人,仅有两人冲榜成功,其余人的八人,都是师兄。甲班有六个冲进前十,乙班有三个,丙班一个。
前三名的试卷,被贴到了公示栏处。
起初,考第二和第三的两人,看到沈淮考第一还有些不服气,觉得他进县学时间短,怎么可能考得比自己好。
直到他们看了沈淮的卷子,他们才知道什么叫实力。
人家进县学的时间短,不代表人家菜。
沈淮的卷子,答得最好的是策论,他的观点新颖独特,论据充分有力,论证逻辑严谨,让人眼前一亮。
然后是经义和诗赋,他的字体工整秀丽,诗词优美典雅,字里行间透着深厚的文学底蕴。
第二和第三名,不管是策论还是字体,都逊于沈淮。
“不愧是沈兄,总是一鸣惊人。”第二名的顾舟酸溜溜的说道。
看着沈淮的眼神更是带着一丝不甘。
认识到别人的实力是一回事,不甘心又是另一回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