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衙门里没傻子
微微的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章 衙门里没傻子,小妻乖巧软糯大叔夜夜轻哄笔火,微微的薇,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能当官的都是聪明的人,他们的每一步都是思量好的,所以小余令,这些东西你得自己多去想想!”
如果没有人说,余令根本就不懂这些。
奈何老叶懂,他几乎是把这些揉碎了塞到余令的嘴巴里。
望着呆滞的余令,然后大笑着扬长而去。
余令咬着牙,心里的那点小窃喜消失殆尽。
陈婶子搬来了桌子放在自家门口,屯子的百姓开始排队上户籍。
上户籍而已,只要不劳役,不交税,他们不抗拒这些。
看热闹的孩子聚在一起……
也不知道他们先前在哪里玩,现在是人手一条大蚯蚓,还有人抓着癞蛤蟆。
他们本想把这些送给余令和闷闷的。
可他们望着磨墨的闷闷和写字的余令痴痴地挪不开眼。
余令敢说,这一刻的余念裳成了他们所有人心目中的白月光。
余令在写字,帮着他们写名字。
余令写字的时候没有人说话,只听笔尖在纸上游走的沙沙声。
所有大人用着羡慕的眼神望着余令,屯子里出来了一个拿笔杆子的人了。
老叶忙碌开了。
余令这边每写完一家,他就叫过去一家,把山里的那群人可能下山的消息传达到每一户的耳朵里。
这算是自保。
一听可能有贼人下山,没有人不怕。
可如今怕又有什么办法,家在这里,孩子在这里,只能拼。
军屯虽没落,有本事的都跑了,但骨子里的狠辣还没丢。
秦人善战,一想到有贼人要来抢自己,每家每户在得知消息后开始武装起来。
用从河里捞出来的木头自己做木甲,自己做长矛。
多年没用的家伙事拿出来了,开始磨。
忙完自己屯子的事情,余令开始朝着下一个村子走去。
一共八个村子,余令估摸着最少需要三日。
下一个村子是匠村。
因为是都是匠户,身份等级又为三等,他们就是一群被排斥的孩子,自发的住在一起,抱团取暖。
这村子里的人有手艺,这附近村落的农具几乎都是出自他们的手。
余令看到他们又想起了书里讲的。
在大明朝立国之后,太祖为了让卫所的制度能够稳步推行,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兵源。
就设置了户籍制度相配合。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一个局面。
军屯边上有民户,民户边上有匠户,民户里有读书人,有医生,有阴阳,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闭环。
军屯户籍的人住在一起,百姓户籍的住在一起,匠户户籍的住在一起。
等级高低明确,互不侵扰,又互不可缺。
匠户能做兵器器具,军户能维护治安,民户就能安心的种田。
余令不知道太祖当初是不是这么想,但这个法子的确有用。
在大明的前期的确实现了军队的自给自足。
可现在,歧视链依旧在,但自给自足已经被破坏了。
余令到达这个屯子的时候看到了很多铁炉子。
不过好多都已经倒塌了,只有一两个看着有使用的痕迹。
当初把人分等级,匠户不怎么受待见。
如今这世道最受待见,出去后最好找活干的其实就是匠户。
只要往南走,只要有手艺,那些地主就会收留接纳他们。
他们的地多,有钱,需要这样的人才。
余令的统计工作开始了。
余令虽然年幼,但手里拿着黄册,这就让人不敢小觑,往那里一坐,笔一拿,架势就出来了。
原始黄册匠村有匠户七十八户,实际人口应该有三百多人。
余令统计完发现只有二十一户了,实际人口一百人不到,且人口断层的厉害。
老的很老,年轻人很少,小的很小。
剩下的几个村子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
尤其是军屯,直接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跟自己的屯子一样。
没几个人了,都成了“养老院”!
余令在山下忙着统计户口,整合青壮。
山里也热闹了起来,大土匪张初尧也在整合山里的青壮,他已经做好了准备下山。
他的目标很明确,子午集。
他没有告诉任何人他去子午集是要去杀一个人。
这是他和那个人的约定,他只告诉大家要去抢子午集。
虽然抢山脚下的几个村子更安全。
但张初尧知道抢村子没多大用。
山里已经开始死人了,山里不缺柴,但缺米油盐药。
所以,只有抢货物集中的子午集才能一次性解决问题。
只有带人抢了子午集,把这些物资控制在自己的手里,自己就是这山里的王。
可以过着皇帝般的生活。
张初尧准备等水退去就下手。
山里的青壮多,敢逃到山里的多是敢于反抗衙门的血气方刚之人。
这里什么样的人都有,还有逃兵,张初尧就是逃兵。
所以,他需要不断用法子来控制这批人。
张初尧去四川平过土司杨应龙的造反。
他此生最大的梦想不是造反,也不会当山匪,而是在这朝廷难管的深山里当土司。
张初尧翻着老黄历,从九月初一翻到了九月初八,望着上面写着宜出行三个字,张初尧抬起了头。
“兄弟们,九月初八是个好日子!”
“听头领的,干!”
“对!干他娘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