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我不是舔狗
微微的薇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9章 我不是舔狗,小妻乖巧软糯大叔夜夜轻哄笔火,微微的薇,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余令在京城见过众人一起劳役。
因为不是给自己家干活,所以每个人都是能混则混,能偷懒就偷懒。
可现在不行了,十里长的沟渠呢,这是死任务,是必须要完成的。
所以在昨日的晚会,和今日的晨会余令已经做好详细的安排。
通过计算,余令把十里沟渠均分到每一户。
干完就离开。
好在这是清理沟渠,把沟渠扩宽,把沟渠里面堆积的杂物铲走就行,如何搞河道,那才是要命。
余令粗略估计每户最多忙十日。
一听只需要十日,众人明显的松了口气。
以前是一起干,衙门不管,只是在最后的时候来检查,所以一干就是一个多月。
那时候大家普遍的心思是多干一点都是自己吃亏。
都慢慢的弄,希望别人多干。
这样一来看似舒服了,但时间的成本却增多了,每日还把自己累得够呛。
有这时间不如多去自己家的地里看看,整理一下地里的沟渠。
余令的这个法子好,有目标,众人干的也有劲。
劳役开始了,余令也不呆在家里了,而是夹着书来到的沟渠。
沟渠如线,周围分布着成块的土地,这些沟渠的年份不定,有唐代的,还有宋朝的.....
听屯子的老人说,武功县那边的沟渠现在还能用。
(ps:郑国渠,现在还在使用。)
余令把书举在闷闷的头顶上替她遮挡着骄阳。
京城没完没了的风让余令厌烦。
长安这边的燥热让余令欲仙欲死,站在那里不动就浑身冒汗。
余令不是一个心思狠辣的人,也狠辣不起来。
问老爹要了一两银子,余令买了好几斤产自泾阳的黑茶。
这个茶比其他的茶便宜一些,而且量还多,茶水的味道醇厚,回甘绵滑。
这种黑茶多是被商队运到边疆去卖。
唯一的缺点就是看着不好看,黑黑的像是发霉了一样。
水烧开了,茶水也煮好了,小肥用着葫芦瓢,一瓢一瓢的将茶水从大锅舀到竹筒里面。
搁凉了喝再合适不过。
三千多字的《中庸》完整的默诵完毕,余令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接下来余令的任务是啃《孟子》,在四书里。
这四本书里,《孟子》这本书的字最多,朱熹的《大学章句》字数最少的。
也是余令最先背诵完毕的。
收起书,余令用竹杯舀了一杯茶水,抿了一口后对着如意道:
“茶水凉了,日头也熬人了,喊大家过来喝茶水,喝完了之后就回家去,等到晌午过后再来,太阳落山可以多干一会!”
如意点了点头,沿着水渠开始喊开了。
马家的马氏从沟渠里爬起身,使劲的在衣衫上搓了搓手,然后拿起水瓢舀了满满的一大瓢茶水咕咚下肚。
“令哥,还是你心好,干劳役这些年了,今年是头一次喝茶水,不说你是读书人呢,这心就是好!”
王氏也爬了起来,拄着锄头笑道:
“令哥这次是考秀才还是举人呀,咱们军屯也算是出了一个读书人了,我当家的说了,今后我们都听你的!”
王氏的大胆让马氏也心动了起来,小声道:
“令哥,听说秀才公不用纳税,也不用服役,你若考上了,我把我家的田给你当作学田好不好,我们跟你当佃户!”
余令无奈的笑了笑。
“令哥别笑啊,我当家的就是这么说的,真的,不是婶婶在胡说八道哩!”
“婶婶,还是等我考中秀才再说吧!”
王氏笑了,忽然压低嗓门道:“令哥,我家那女子如何?”
“啥?”
“别看黑了点,知根知底,你若是......”
余令彻底的慌了,自己才是第一步,这些人都已经想到了最后的一步。
不能说她们势利,只能说社会的风气如此。
灞桥那边上好的土地都是大片大片的归于秀才,举人,官员的名下。
百姓虽然没了地,成了别人的佃户。
但日子真的比以往好。
每年收成之后缴纳地租?,士绅不干活就能获取粮食,还拥有了土地。
百姓通过这种方式减轻了自己的税赋负担?。
但若遇到欺负小肥他们这样的士绅,那就完蛋了。
地都没了,那唯一能糊口的东西就没了,为了不饿死……
只能拼死一搏了。
不去种田的人多了,闲杂人员自然就多了,不稳定的因素多了,社会自然就动荡了起来。
随着如意把话传开,过来喝茶的人越来越多了。
六大桶的茶水,顷刻间就见了底,连茶叶都消失了。
汉子们会把煮开的叶片塞到嘴里嚼着吃。
晌午太热,余令怕把人热坏了,所以都回去休息了。
等晌午过了,太阳不那么毒辣了,大家又来了。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五日,这五日的太阳依旧攒劲。
在余令的带领下,沟渠清理的工作比想象中的快。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