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大业天子与越国公杨素的矛盾
公孙楚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二十章 大业天子与越国公杨素的矛盾,小妻乖巧软糯大叔夜夜轻哄笔火,公孙楚骏,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皇宫金銮殿内,凝重的氛围仿若实质化,沉甸甸地压在众人心头。阳光奋力穿透雕花窗棂,洒落在金砖铺就的地面,本应带来光明与温暖,此刻却被满殿的压抑悄然吞噬。
杨广高高端坐在龙椅之上,身着明黄龙袍,那鲜艳的明黄彰显着帝王的至高无上;腰系玉带,温润的美玉与精美的纹饰尽显皇家气派;头戴冕旒,一串串玉珠随着他的细微动作轻轻晃动,碰撞出清脆声响,却无法撼动他周身散发的沉重气场。他眉头紧锁,犹如两座小山丘紧紧纠集,深邃的眼眸中满是对高句丽战事的深切忧虑。他手扶龙椅,指节因用力而微微泛白,恰似在与内心的焦虑抗衡,脸色阴沉得仿若暴风雨来临前的铅灰色天空,随时可能电闪雷鸣。
“朕此次征伐高句丽,志在必得!众爱卿当全力辅佐。”杨广的声音仿若洪钟,在空旷的大殿内不断回荡,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字字掷地有声。他目光如炬,扫视着殿下群臣,深知此次战事关乎隋朝国威,若能取胜,不仅能开疆拓土,扬我大隋军威,更能让四方蛮夷对大隋敬畏有加,从此不敢轻易来犯。
杨素站在群臣之首,身着蟒袍,蟒纹栩栩如生,似欲腾空而起;头戴乌纱帽,帽翅微微颤动,虽年事已高,但身姿依旧挺拔如松,多年的征战与朝堂历练,让他周身散发着一种久经沙场的沉稳与霸气。他微微躬身,脸上表情却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不屑,这细微的神情变化,恰好被杨广捕捉到。作为隋朝的开国元老,他历经无数战火洗礼,为隋朝的建立立下赫赫战功,在朝中威望极高,诸多决策往往能一锤定音。“陛下,老臣以为这军事策略尚需从长计议。”杨素的声音低沉而稳重,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深思熟虑,他并非反对征伐高句丽,只是以他丰富的军事经验判断,杨广制定的计划过于冒险,隋军极有可能陷入困境,遭受重大损失。
杨广一听,心中怒火“噌”地一下蹿起,熊熊燃烧。他自认为计划周详,从兵力部署到粮草供应,从进攻路线到战略布局,皆经过反复考量,杨素此举分明是在故意刁难,挑战他的权威。“杨素,朕已制定详细计划,岂容你在此多言!”他猛地拍向龙椅,“啪”的一声巨响在大殿内格外刺耳,惊得群臣纷纷低下头,大气都不敢出,不敢直视龙颜。他们深知,皇帝与宰相之间剑拔弩张的气氛已然到达顶点,一场激烈的风暴即将席卷而来。
朝堂之上,顿时陷入一片死寂,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所有人都能感受到那剑拔弩张的气氛,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味,战争一触即发。他们心中暗自担忧,这场君臣之间的冲突,究竟会给大隋王朝带来怎样的影响。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整个京城沉浸在一片灯火辉煌之中,然而杨素府中却灯光昏暗,仿若被一层阴霾笼罩。杨素与几位亲信围坐在一间密室里,密室狭小而封闭,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让人喘不过气来。杨素面色阴沉得可怕,犹如暴风雨来临前的乌云,眼神中闪烁着愤怒的光芒,恰似两团燃烧的火焰。“杨广这小儿,如今竟丝毫不把我放在眼里。”他的语气沉重而又充满怨恨,每一个字都像是从牙缝中挤出来的,仿佛要将心中的愤怒全部宣泄出来。
一亲信小心翼翼地说道:“大人,如今陛下一心想要集中权力,怕是要对大人不利啊。”这位亲信跟随杨素多年,对官场的险恶有着深刻的认识,也敏锐地察觉到了杨广对杨素日益增长的忌惮,担忧杨素的处境。
杨素冷哼一声:“我为他夺得皇位,他却如此忘恩负义。”想当年,他为杨广出谋划策,殚精竭虑,铲除异己,助其登上皇位。可如今,杨广却对他处处提防,甚至在朝堂上公然驳斥他的建议,这让杨素怎能不心生怨恨,觉得自己多年的付出都付诸东流。
与此同时,战场上的隋军营地却是另一番景象。杨玄感督运粮草而来,他骑着一匹高头大马,那马膘肥体壮,浑身散发着野性的力量;身披黑色披风,披风在风中猎猎作响,在营地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他目光狡黠,眼神中不时闪过一丝贪婪与野心,暗自思忖:“这正是我扩充势力的好时机。”杨玄感野心勃勃,一直觊觎着更高的权力,渴望有朝一日能在朝堂上呼风唤雨。他深知此次征伐高句丽,隋军若陷入困境,自己便能趁机崛起,掌控更多的资源和军队。
杨广的命令传达下来,要求加快粮草供应,确保前线士兵的物资需求。然而,杨玄感却故意拖延。他以道路崎岖、天气恶劣等理由,放慢了运粮的速度。实际上,道路虽有坎坷,但并非不可通行,天气也只是些许阴雨,根本不足以成为阻碍。他的真正目的,是想让隋军因粮草不济陷入困境,从而凸显自己的重要性,为自己谋取更大的利益。
隋军因粮草短缺,陷入了困境。士兵们饥肠辘辘,体力不支,士气低落,战斗力大打折扣。原本高昂的斗志渐渐消磨殆尽,面对高句丽军队的进攻,显得力不从心。
远在前线营帐中的杨广得知此事,怒不可遏。他在营帐中来回踱步,口中大骂:“杨素父子,竟敢如此!”他万万没想到,杨素父子竟敢在这关键时刻背叛他,在背后捅他一刀。他心中的愤怒如同熊熊燃烧的烈火,越烧越旺,恨不得立刻将杨素父子千刀万剐,以泄心头之恨。
而此时的杨素在朝中也趁机发难。他联合几位大臣,在朝堂上指责杨广指挥不当,导致隋军陷入困境。他言辞犀利,句句直击要害,将杨广的战略决策批驳得一无是处。朝堂上一片哗然,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对这场君臣之间的冲突感到震惊。杨广与杨素之间的矛盾愈发不可收拾,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犹如两头争斗的雄狮,都想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占据上风。
隋朝的局势也因此变得愈发混乱。朝堂上,大臣们分成两派,一派支持杨广,他们多是一些新晋官员,渴望通过支持皇帝,获得晋升的机会,同时也希望维护皇权的至高无上;一派支持杨素,多是些追随他多年的老将旧臣,他们在朝堂上以杨素马首是瞻,凭借着多年积累的人脉与势力,不断对杨广的决策提出质疑与反对。两派之间的斗争,从朝堂上的激烈辩论,逐渐延伸到了宫廷内外的各个角落,明争暗斗,搞得朝廷乌烟瘴气。
战场上,隋军因粮草短缺和内部矛盾,节节败退。士兵们无心恋战,防线被高句丽军队一点点撕开。而高句丽军队则趁机反击,士气大振,隋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原本的进攻态势彻底扭转,隋军不得不转为防守,苦苦支撑。
在这风云变幻之际,天下百姓也深受其害。为了支持这场战事,朝廷加大了赋税,百姓们苦不堪言。沉重的赋税让许多家庭陷入困境,食不果腹,衣不蔽体。各地纷纷爆发了小规模的农民起义,虽然很快被镇压,但却如同星星之火,预示着隋朝即将陷入更大的动荡之中。百姓们对朝廷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只待一个契机,便会如燎原之火般蔓延开来。
在民间的一座小镇上,一位名叫李逸的年轻书生正在家中读书。他听闻了朝廷的变故和百姓的苦难,心中忧虑万分。他虽为一介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却心怀天下,渴望有朝一日能为国家和百姓出一份力。“这天下,怕是要变了……”李逸望着窗外的夜空,喃喃自语道。夜空中繁星点点,却无法照亮他心中的迷茫与担忧。
此时的隋朝,就像一艘在暴风雨中飘摇的巨轮,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而杨广与杨素之间的矛盾,就如同这场暴风雨的中心,正不断向外扩散,将整个隋朝拖入了无尽的深渊。
随着杨素与杨广争斗的日益激烈,朝中的局势愈发错综复杂。支持杨素的大臣们,在朝堂上频繁发难,不断质疑杨广的决策,试图削弱皇权。他们凭借着多年的官场经验和深厚的人脉关系,在朝堂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对势力。而支持杨广的一派,则努力维护皇帝的权威,与杨素一派展开激烈的辩论。双方你来我往,互不相让,使得朝廷的决策难以顺利推行,政务陷入了僵局。
在宫廷的权力斗争之外,战场上的局势愈发危急。隋军由于粮草短缺,士兵们体力不支,士气低落,面对高句丽军队的猛烈反击,几乎毫无还手之力。许多城池相继沦陷,隋军的防线被一点点撕开,大片领土被高句丽军队占领。前线的败报如雪片般不断传到杨广手中,每一份战报都如同一把利刃,刺痛着他的心。他不断地调兵遣将,试图挽回败局,但却因为杨素父子在后方的掣肘,无法有效地组织起有力的反击。军队的指挥系统陷入混乱,士兵们无所适从,只能在战场上被动挨打。
与此同时,民间的农民起义也如燎原之火般蔓延开来。在沉重的赋税与徭役压迫下,百姓们早已不堪重负。各地的起义军虽然装备简陋,但却怀着对朝廷的满腔怒火,他们攻城掠地,打击着隋朝的地方政权。一些原本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在这场起义浪潮中崭露头角,成为了起义军的领袖。这些起义军虽然各自为战,但却对隋朝的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他们破坏交通要道,袭击官府粮仓,使得隋朝的经济和社会秩序陷入了混乱。
在这个混乱的局势中,李逸决定走出家门,去寻找改变这一切的机会。他变卖了家中的一些财物,购置了简单的行装,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一路上,他目睹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村庄被烧毁,农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孩子们在废墟中哭泣,老人们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这些景象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定要为这个国家和百姓做些什么。他心中充满了使命感,仿佛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驱使着他前进。
当李逸终于来到京城时,这里的景象同样让他触目惊心。街头巷尾弥漫着紧张的气氛,人们谈论的都是朝廷的内乱和前线的战事。官员们忙于党争,无心治理民生,京城的治安也变得混乱不堪。小偷小摸横行,百姓们人心惶惶。李逸深知,要想改变这一切,必须先找到一个能够施展自己才华的平台。他四处打听,得知朝中一位名叫苏威的大臣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进谏,且一直试图调和杨广与杨素之间的矛盾。于是,李逸决定前往苏威府中求见,希望能得到他的赏识与引荐。
经过一番波折,李逸终于见到了苏威。他向苏威阐述了自己对当前局势的看法,以及自己的治国方略。他言辞恳切,条理清晰,从军事策略到民生改善,从朝廷改革到社会稳定,都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苏威听后,对李逸的才华和见识深感惊讶,仿佛在黑暗中发现了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决定将李逸留在府中,作为自己的幕僚,共同为挽救隋朝的危局而努力。
在苏威的帮助下,李逸开始逐渐参与到朝廷的事务之中。他通过苏威向杨广上书,提出了一系列应对当前危机的建议,包括减轻百姓赋税、整顿军队纪律、分化杨素一派的势力等。杨广在看到李逸的上书后,虽然心中对杨素的怨恨依然不减,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些建议的合理性。他开始尝试着采纳一些建议,对朝廷的政策进行调整。他下令减轻部分地区的赋税,以缓解百姓的压力;同时,加强对军队的管理,严肃军纪,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然而,杨素一派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他们察觉到李逸的出现对自己构成了威胁,于是开始在朝堂上对苏威进行弹劾,指责他任用私人,意图谋反。在杨素一派的压力下,苏威的处境变得十分艰难,他在朝堂上受到了诸多质疑和攻击。李逸也因此受到牵连,被杨素一派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但李逸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深知,在这个关键时刻,一旦退缩,所有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他与苏威紧密合作,共同应对杨素一派的攻击,努力为隋朝的稳定和发展争取机会。
就在隋朝内部陷入一片混乱之时,北方的突厥势力也开始蠢蠢欲动。他们看到隋朝国力因内乱而削弱,认为有机可乘,于是集结了大量军队,准备南下入侵。这个消息传来,让隋朝的局势雪上加霜。杨广此时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双重困境,他深知,如果不能尽快解决内部矛盾,隋朝将面临灭顶之灾。他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和无奈之中,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复杂的局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