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竞技赛场事,桓公十二年
酸辣茄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0章 竞技赛场事,桓公十二年,苏软软汆肉的日常(香椟),酸辣茄子,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最后,在丁未时分,鲁国决定与宋国交战。
此刻,正当王嘉随时空来到这一年,想到了先前有关这一年的白话文记忆时,他紌不禁感慨道。
“呃…这…”
“我的天哪!这一年,鲁桓公怎么与这么多诸侯国的国君结盟啊。”
“同时,竟然还有两个诸侯国的国君去世了。”
“好家伙,这么看来,这一年,天地间的确是有大的动荡与变革。”
“接下来,还是不要多想了,准备去切身处地的勘察一番吧。”
于是乎,想罢,在这一年夏天的时候,王嘉便凭借着以往对《左氏春秋》书中有关信息的记忆与指示,来到了鲁国与杞国、莒国这两个诸侯国结盟的地方-曲池。
话说,王嘉在刚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他恰巧便看见鲁桓公与杞靖侯、莒子把酒言欢的场景。
与此同时,在一旁摆满祭祀贡品的土丘土台上,巫师也在进行着相应的祭祀仪式。
还有一伙人,正在带着傩面跳舞。
看到这儿,王嘉的脑海里,顿时便想起了什么。
“好家伙,这一幕,真是‘似曾相识’啊!”
“我记得鲁隐公当政那会儿,与邾国的国君邾仪父在结盟的时候,也是把酒言欢。”
“看来,想在这春秋战国时期独霸天下,站稳脚跟,早期与其他诸侯国结盟与巩固友好关系这样的‘基本操作’,那可是万万不能少了。”
“换言之,到了今天,这个道理依旧不会过时。”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朋友多了路好走,这在为人处事与国际关系中,都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只不过,鲁桓公接下来又会如何行动呢?”
“关于这个话题,我倒是挺好奇的。”
于是乎,王嘉一边暗想,一边默默围观着相应情况。
不多时,在饮罢酒爵壶觞之中的香草美酒后,鲁桓公此刻,便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我鲁国,其实与你们杞、莒两国结盟都是为了你们好啊。”
“你们看,咱们三个国家结盟,既有利于保证咱们三个国家的安全与政事上独立,强大国家的实力有地位。”
“同时,咱们三个国家,地理位置上也比较接近,如果说异国有难的话,咱们其他两国,在第一时间迅速出兵支援。”
“再有,趁着国家和平安宁之际,难道不能够加大力度改革促进生产,从而促使国家繁荣强盛吗?”
“如此‘一举三得’的事情,纵观全天下也再也没有如此‘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了呢。”
“如此看来,两位国君,你们意下如何啊?”
听完鲁桓公如此一言,这杞靖侯与莒子,在第一时间便乐乐呵呵的答应了鲁桓公的结盟请求。
表面上,看似是鲁国与杞、莒两国和好。
可实际上,鲁桓公这么做,是为了让杞莒两国和好。
这两个国家,或许在地理位置上,对鲁国极为重要。
对于鲁桓公这波“操作”,王嘉他自然而然也是大加称赞。
“好家伙,这鲁桓公,的确是个为人处事的‘天才’啊,居然能够合理从地理位置与政治环境分析,从而提出相对合理且让人信服的观点,最后达到目的的手段从而获得成功。”
“试问这天下人,如果说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随机应变,找到对自己有利的因素而规避不利的因素,在为人处事方面与家庭之中做到‘游刃有余’,学会忍耐再成为一名‘圆滑’的人。”
“想必,即使在人生道路中会遇到一些挫折。”
“但是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与这些能力,实际上都能够实现自己所想要实现的目标。”
“与此同时,能够‘深谋远略’,从全局入手,而不是为了眼前之事‘迷惑’而止步不前,这的确也是一项十分难能可贵的品质。”
就在王嘉感慨之余,在这件事情之后,只见鲁桓公想出一些办法,想使宋、郑这两个国家和好。
后来,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转移。
紧接着,到了秋天的时候,只见鲁桓公与宋庄公这两位君主,在名为句渎之丘这个地方结盟。
宋国是否有诚意和好,这一点尚不清楚。
所以说,在这件事情过去不久。
紧接着,这鲁国与宋国,又在虚地相会。
后来在冬天的时候,它们又在龟地相会。
所以说转移了这么多个地方进行相会结盟,鲁桓公已经算是给足了面子。
但是,这宋庄公却拒绝和好。
所以,在这之后,鲁桓公便与郑厉公在武父这个地方结盟。
随后,他们就率领军队攻打宋国,与宋国交战。
之所以会发生这件事情,那是因为宋国不讲信用。
对于这件事情,君子说。
“如果信用跟不上,结盟便没有什么好处。”
《诗》这本书,对此则评论说。
“君子多次结盟,骚乱因此也就滋长。”
“为什么这些事情会发生呢?原因就是在于说都是没有信用的结果。”
而亲眼目睹鲁国与郑国两国的军队,合力攻打宋国城池的激烈战场之景的王嘉,对于这件事情也是颇有评论。
“这‘信用’乃是一个人与一个国家的立身之本。”
“人若是没有了信用,就会遭到他人的唾弃,最后成为众矢之地,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反观一个国家要是没有了信用,不讲诚信,那么最后得到的结果一定会是遭到国民的嫌弃与他国之人的嘲笑。”
“如果再严重的话,甚至可能会为自己的国家带来战争之祸。”
“这宋国,想必就是如此。”
“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若想独善其身,除了广交盟友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信用。”
“因为信用,是朋友与盟友之间,最有利的‘纽带’。”
“如果说没有了信用,想必做什么事情都会受到阻碍。”
“唉…宋国会有今天这个下场,完全就是‘咎由自取’啊!”
在王嘉感慨完没多久,只见在另一边,楚国进攻绞国,军队驻扎在了南门。
大将莫敖屈瑕,再见到这一场景,便在第一时间进谏楚武王说。
“大王,卑臣听说这绞国小而人轻躁易动。”
“轻躁易动,便缺少计谋。”
“所以说,还请大王您不要派兵保护我军出外砍柴的人。”
“通过此法,卑臣确信可以引诱出来他们。”
“如若没有任何效果,请拿卑臣是问!”
见大将莫敖屈瑕如此认真真诚,楚武王便听从了他的话,并按照他给出的计谋去做。
很快,在这之后,绞国人便俘获了三十个在楚国砍柴的人。
到了第二天,绞国人争着出城,在山中追赶楚国砍柴人。
与此同时,楚国的军队坐守在绞国北门,在山下设了埋伏,大败绞国的军队。
并且,在那之后,他们还与绞国订下了城下之盟,然后便班师回朝。
至于进攻绞国的战役,楚国的军队分兵渡过彭水。
而罗国人,则是企图攻打楚国的军队,并派大将伯嘉侦察楚国的军队。
经过三次全面的清数,罗国人掌握了楚军大致的军队人数。
对于这件事情,王嘉评价绞国有点太“有勇无谋”了,在如此重大的战争之事面前,居然不能全面的分析战争趋势,从而只是因为一些小小的异动,还有楚国军队施加的小小“谋略”,就彻底进入圈套,然后陷入相当被动的局面。
这一战,的确是有不小的借鉴意义的。
至于那罗国人,只能说,无论是在做大大小小的事情,还是对于某个关键节点的选择之时,都要时刻留心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及人与事,看看周围是否有对自己不利的因素,尽快的排除,这样才能够为自己后来的成功扫清障碍。
如果说楚国的军以能够及时的发现这一点,或许就不会被陷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境地。
至于后事如何,现在也只能看楚国军队之后的行动了。
后来,又过了没多久。
在这之中,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再到了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之后,便进入了师生问答环节。
到了后来,他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到了鲁桓公第十三年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