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军事攻防纪,庄公第六年
酸辣茄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2章 军事攻防纪,庄公第六年,苏软软汆肉的日常(香椟),酸辣茄子,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也就能够从侧面佐证出,周王室至少在现在,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和‘权威性’的。”
“只不过,若说这卫国,那可就实在太惨喽。”
“这卫国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并且中间的时间跨度也算是相当长了。”
“早期的时候,政权还算稳定,但是到了这中期还有末期的时候,这国家的内乱,也就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很难停歇了。”
“凭借我多年的历史经验,在这一时期国家所发生的重大祸患,无疑就是因为天灾人祸,还有内外因等因素所致。”
“这个天灾,尚且在这一时期没有办法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
“至于这内忧以及外患,其实痣在发生早期的时候,如果能够找到其‘根源’与‘苗头’的话,其实也算是非常好解决的。”
“但是…一旦重要时机过去,也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
“那么…它也就成了一种‘顽瘴痼疾’,令人难以‘挣脱’。”
“我听说呀,这卫国的国君,有好几任,要不就是逃亡在外,要不就是在位期间遭人陷害。”
“也许…就像犯错误一样,真的应该仔细的思考一下背后的真正原因,而不是只抓表面功夫,雨过地皮湿。”
“这卫国现在俨然成为了各诸侯国与周王室眼中的‘焦点’。这显然并不会给他们带来多少好处,反而会给他们带来许许多多必要的‘麻烦’。”
“自家的事情,往往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那才最为让人安心。”
“如果说一味的受到别人的‘牵制’,并且没有强有力的支持,那么想必眼下的境况,大概率不会太好。”
“所以说,无论何时让国家强大,不至于受限于内部和外部的危机,这才是一国之‘正道’啊!”
“唉…”
想到这儿,只见王嘉抬头看了看天空,然后便叹息一声。
紧接着,到了夏天的时候。
话这卫国的国君卫侯朔卫惠公,自打桓公十六年逃亡到了齐国,时至今日方才才回到了国内。
这一路上的艰辛与遭遇,或许只有他心里最清楚。
紧接着,当他一回到国内的时候,他便将公子黔牟放逐到了周地,把卫国大夫宁跪放逐到了秦国,并暗中派人杀死左公子泄与右公子职。
在这一系列操作进行完了之后,他才安心的即这国君之位。
对于这件事情,君子认为二公子立黔牟为国君缺乏了周到的考虑。
凡能对巩固自己地位的人,一定要周密的审视它的各个方面,然后采取不偏不倚,且兼顾本末的适当主张。
不了解他的根本,不考虑他的行为作风;知道他的根本深厚,却没有枝叶辅助相衬托,也不勉强拥立。
而《诗》这本书中,对此的评价是“本枝俱茂,百世昌茂。”
至于王嘉这小子,这次也是颇有一番自己的评论。
“其实啊,人最怕的就是猜忌,猜忌自己身边的人,不分青红皂白,把忠诚于自己的人视为敌人,连同那反对者一般全部处置掉,这样才能安心。”
“试问,如果说这么做的话,即使是对自己再忠实的臣子,难道都能够死心塌地的敢为自己卖命吗?”
“话又说回来,人心…其实是最难‘揣测’的。”
“毕竟…俗话说的好‘万物皆有灵,而人心俱难测’。”
“即便你花费了一定的精力,通过对于他日常行为的观察,了解到他了的这一切。”
“但是,你敢保证?”
“他这么做,难道不是为了刻意在掩饰他的‘真面目’吗?”
“而且就算是你能够发现他的‘真面目’,并在表面上准备采取不偏不倚的适当主张,暗地里却积极的筹备力量,想要将它铲除消灭掉。”
“然而…‘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最怕的一件事,莫过于就是在你准备的时候,你的对手其实也在暗中准备。”
“并且他准备的比你更‘充分’,准备的时间更早。”
“这样的话…纵使你有心,如果没有手下自己可以任用的亲信力量的话。”
“那恐怕也只能是‘望洋兴叹’,使自己一点点被对手所‘掌控’,进入一个相当被动局面。”
“这《诗》一书说的好啊,自己强大怎么能行?得要有一群和你志同道合,能够成大事的人来助你,才能够真正的实现事业上的‘繁荣昌盛’。”
“基于这些原因,对于这‘君子难求,小人难防’之言,或许也就不难理解了。”
“也许…越是思虑深重的人,他越容易露出‘破绽’。”
“相反…一个心思单纯,又不失在关键的时刻谨慎行事的人,也许往往比前面的人更容易能够保全自身,并且成就一番大事业。”
“唉…也许世间本身,就是这样变化无常。”
“如果没有与你志同道合的人,只是单枪匹马的话,想必我要成为一番大事业,的确是难度不小啊!”
在这之后不久,伴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化与转移。
紧接着到了秋天的时候,当王嘉看到鲁庄公带着将领以及军队从攻打卫国的战役回国后。
他此刻的内心,可以说是‘五味杂陈’了。
然而…与此同时,这鲁国国内还发生了螟灾等一类的虫灾,从而导致粮食歉收。
看着那原本“富庶繁华”,却最终“颗粒无收”的土地,王嘉的内心,此刻更是有了一番不知道该说什么的滋味。
“世人都说啊,‘生在帝王家,吃喝都不愁’。”
“可这农民和老百姓呢,哪能像他们一样有人供着养着?从古至今,难道不得依靠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而活吗?”
“话说这农田的收成要好,平日里的生活也还算富足。”
“但是…若是像遇到了这螟灾这样的‘大灾之年’,粮食欠收,又要面对的官服的催税,那日子的确是过着非常贫苦,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
“今时今日不同往日,农民和广大劳苦百姓翻身做了主。”
“若是放在了这个时候,想必无论如何,这两大阶层之间,隔着如此厚的‘墙壁’,利益不同,又怎能互相彼此理解呢?”
“果真应了那张养浩所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最后…在冬天的时候,齐国人来到鲁国归还卫国的宝器,是由于听从了文姜夫人的请求。
见此情形,王嘉还夸她有些良心,也知道自己那些日子里的所作所为。
不过…对于她以及齐国的真实目的,其实在他的内心里,还是“存疑”的。
与此同时,楚文王征伐申国,路过了邓国。
邓国的国君邓祁侯见此情形,便对他的一众大臣们说到。
“哈哈哈哈哈…”
“话说赀君这孩子,他可是我的外甥啊。”
“难得他能路过我国,所以做舅舅的,寡人总想让他多留些时日。”
于是乎,在这之后,这邓祁侯便挽留楚文王,并设宴款待他。
但是,这骓甥、聃甥、养甥三人请求杀死楚文王。
但是呢,话传到这邓祁侯的耳朵里,他自然是不同意的。
介于此,三甥便再次提议道。
“君上,您一定要三思啊!”
“灭亡咱们邓国的,一定会是这个家伙。”
“如果不早些动手的话,大王您以后要后悔可就来不及了!”
“现在下手还来得及!下手吧,现在正是时候了。”
面对三甥如此说辞,还有他们急切的表情,这邓侯一时半会儿难以决断。
“如果真按你们这么说,照着你们这么做的话,那我铁定会‘臭名远扬’啊!”
“人们在谈论起这件事情的时候,也将纷纷唾弃我,再也不参加我其余的宴会了。”
面对邓侯如此拿捏不定的样子,这三甥便再次冒着生命危险劝诫说。
“君上,如果您不听从臣等三人的话,那么社稷神灵就得不到祭祀,而君王哪里又有祭祀剩余的肉来供宾客呢?”
面对他们这般威胁态度,邓侯仍然不听。
结果,楚文王从申国回来的那一年,便举手投足攻打邓国。
在鲁庄公第十六年的时候,楚国再次攻打了邓国,灭亡了这邓国。
面对这一情形,王嘉免不了再度感慨道。
“唉…”
“我就说嘛,自古好人难当,忠臣难久留。”
“归根到底,还是这‘忠言逆耳’啊!”
“即便是自己的亲人,谁又敢保证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与自己相做对呢?”
“真可谓…是人心难测啊。”
“这世上百关,无论是上刀山还是下火海,我相信大部分人,都不会惧怕。”
“只不过,要是说到这亲情与内心这一‘关’,那可就难过喽。”
“有些时候…要想取得一番成就,避免即将降临到自己头上的灾祸,自己就得行动,雷厉风行,果断一些,舍去一些‘杂念’,来助自己促成一番大事。”
“在这之中,有能够死心塌地的追随自己,并且能够在危机时刻出谋划策的忠臣,那可是相当难得的。”
“但是…如果自己在关键的时刻舍弃不了自己的‘凡俗杂念’,做不出正确的选择的话。”
“那么在这下一步,遭殃的很可能就会是自己。”
“唉…”
“也难怪这世间万物,唯情一关最难渡!”
“当自己的利益与亲人的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自己无论如何也不愿意与亲人为敌吧。”
“毕竟不单单是在这个道德层面上,自己心里很难也过得去这一关。”
“所以说…在国家大义与私人恩怨一事上,你要做好‘分辨’才行啊!”
感慨良久,只见王嘉再度仰天长叹。
后来,又过了没多久。
在这之中,王嘉与许多相关人士进行交流,并且有了许多自己的感悟。
再到了后来,当他的思绪回到现实中时,他便将其中重要的信息记录在他先前准备好的小竹简小册子上,之后再细细分析。
然后,他在完成自己手中的书籍整理与分类工作后,他便马不停蹄的带着自己的疑惑,前往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休息以及办公的地方,寻求答疑解惑。
之后,王嘉便进入了与他的老师左丘明丘明先生相关话题细致入微的问答环节。
紧接着,他与他的那几个师哥师姐也进行了一系列的交流。
在此基础上,他又了解到了更多的知识,有了更多的感悟。
这一天,很快也就过去了。
接下来,到了鲁庄公第七年的时候,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