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水调歌头,杨玉环的眼泪
落叶凋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63章 水调歌头,杨玉环的眼泪,公媳欢情沈曼最新章节更新,落叶凋谢,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凡能看到李瑄,目光皆被李瑄吸引。</p>
一袭紫色圆领长袍的李瑄,少年英俊,以独特的气质,坐在灯光和月辉交织的地方。</p>
人们觉得他是大才子,没人敢想相信李瑄能跃马持槊,横扫万夫。</p>
李隆基期待李瑄指下的音符,更期待李瑄能做出让他心怡的词。</p>
他需要这样的“知音”。</p>
杨玉环更别说,妩媚又清正的眼眸凝视李瑄,静静等待。</p>
“噔……噔……”</p>
李瑄轻舒一口气后,缓缓抚琴。</p>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p>
起初的声音,淅淅沥沥,像是细小的雨一样,无比的轻柔与细腻。</p>
周围的人好似刚一接触曲调,就被拉入不同的意境之中。</p>
那时一种清静悠远的感觉。</p>
他们第一时间,脑海中想得是天空中的圆月,还有一种思愁情绪。</p>
或许李瑄的琴技不算高超。</p>
但李瑄的曲子,有些绝世,让人情不自禁地代入……</p>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p>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p>
李瑄继续深入自抚,低缓悠远,飘渺入无。</p>
很快,李瑄就觉得自己陷入悦己的状态中。</p>
散音松沉而旷远,让人泛起远古之思。</p>
泛音则如天籁之音,有一种飞仙之感,在天上,在月中,在云间……</p>
按音更为丰富,手指下的吟猱余韵,绵细悠长。</p>
李瑄像是在用伏羲琴追逐仙……</p>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p>
泛音象天,散音象地,按音象人,天地人三籁交错,让人心中五味陈杂。</p>
琴音变得急促和有力,也代表李瑄的心境。</p>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p>
最终却是一种介于欢喜和伤感之间的状态,如泣如诉,每一个音符,都让人久久回味……</p>
杨玉环看着李瑄的弹奏,不自觉将手放在胸前,她眼中也有盈盈水光。</p>
李瑄在弹奏琴弦,而她的心弦,早就被李瑄拨动。</p>
她的意识仿佛回到咸阳原的夜晚,在猛虎飞扑而来的时候,李瑄健壮的身躯挡在她前方。</p>
他将她抱起,那富有男子汉气息的胸膛贴在她的脸上。</p>
倾慕的种子,在那一刻就已经种下。</p>
她悔恨自己为追求富贵……</p>
以至于李瑄今时今夜在她面前,却像月光一样遥远。</p>
她罕见地没有盛装打扮出席夜宴,但李瑄似乎没有多看她一眼。</p>
泪水无声无息地留下脸颊。</p>
她知道,自己配不上李瑄。她为寿王妻,甚至投入李隆基怀抱,是因为李隆基更有权势,能让她得到她想得到的一切。</p>
连远在涪陵的荔枝,都在杨钊的建议下,修一条官道,通过驿站运输过来,保持鲜嫩。</p>
天下奇珍异宝任她挑选。</p>
她能穿上最华丽的衣服。</p>
她是得到了想得到的一切,但也失去了她现在想要得到的。</p>
这两年来,无数个午夜梦回,每每泪水打湿衣襟。</p>
每有李瑄的战报,她一定要观读,表面的从容,与内心情绪起伏。</p>
但也只是仅此而已!</p>
李瑄永远是今夜的月亮,她希望李瑄永远如此明亮……</p>
意识到自己流下眼泪,杨玉环立刻用手帕拭去。</p>
好在,李隆基沉迷音律,没有看见。</p>
“啪啪啪……”</p>
李瑄曲毕,杨玉环最先鼓掌,她笑得开心,仿佛回到情窦初开的年纪。</p>
“大善!”</p>
李隆基看杨玉环笑靥如花,也大笑鼓掌。</p>
一时间,全场掌声如雷。</p>
比安禄山跳完舞的掌声,还热烈十倍。</p>
李瑄所奏,确实精彩。</p>
“天水王,真才子也!”</p>
“此曲清丽深沉,当为名曲,天下传唱。”</p>
“这么细腻的曲子,正应中秋,宴会后一定讨要。”</p>
“这曲子之妙,恍见李太白诗歌。”</p>
“天水王独领风骚….”</p>
文人才子争相夸赞李瑄。他们对李瑄没有那么大的政治敌意。</p>
不像某些大臣“言不由衷”。</p>
“天水王乃千年一遇的英杰。”</p>
杜甫对李瑄的曲子佩服不已。他很早就钦佩李瑄就惩治豪强,分地百姓的举动。</p>
他认为李瑄是心怀苍生的人。</p>
安禄山心里酸溜溜的,暗骂这些士大夫可恶,他并不认为自己的胡旋舞比李瑄的琴曲差。</p>
难道会弹琴,真的很高雅吗?</p>
“臣所奏非阳春白雪,希望未惊圣人兴趣。”</p>
李瑄起身回到李隆基身旁拱手一礼。</p>
“太上玄元皇帝说‘大音希声’,庄子说‘至乐无乐’,七郎的境界已经很高了。”</p>
李隆基用他信奉的道家去举例,代表他对李瑄琴曲的认可。</p>
“多谢圣人赞扬。臣需纸笔,将去年中秋在边塞的词写下。下等之作,一直未敢示人,今曲已出。臣也不怕被议论了。”</p>
李瑄准备正式将《水调歌头》写出。</p>
“取笔墨纸砚,翰林学士准备抄录!”</p>
李隆基再次对高力士吩咐道。</p>
由于对李瑄的自信,他认为李瑄填词就算比《江南春》差,也差不到哪去。</p>
值得让所有宾客一观。</p>
杨玉环亲自将玉案上的水果、点心拿起来,递给宫女。</p>
为李瑄留下空间!</p>
她又拿起烛火,为李瑄照明。</p>
笔墨纸砚上来后,十几名翰林学士携纸笔在一旁。</p>
他们将纸放在宦官的背上,随时落笔。</p>
参宴者得知李瑄要为刚才所奏曲填词以后,纷纷起身扬着脖子看着李瑄所在方向。</p>
这无一不表明李瑄的声威。</p>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p>
李瑄蘸了蘸墨水后,开始在灯烛下的白纸上,龙飞凤舞。</p>
开场惊艳。</p>
杨玉环随着李瑄落笔一字一句轻念。</p>
而李瑄写完一句,高力士大声念出。</p>
翰林学士心中一惊后,立刻在纸上抄录。</p>
“第一句是什么?”</p>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p>
靠近的公卿,能听清楚,他向身后的人传。</p>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p>
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p>
本要等翰林学士抄录后传阅,现众人却被开头牢牢吸引。</p>
皓月当空,银辉满地。</p>
仅仅两句,就显示出豪放的气魄和不凡的性格,似乎将苍天当作朋友。</p>
词只开端,王维、杜甫,皆知此词不同凡响。</p>
“第二句是什么?”</p>
“没听清啊!”</p>
“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p>
“靠近一点……”</p>
当第二句展现后,有公卿大臣忍不住离开坐席,向李瑄靠近。</p>
……</p>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p>
公卿大臣们如一堵墙一样围在李隆基的玉案周围。</p>
每一句落笔,他们都会口口向后相传。</p>
一字比一字精炼,一句比一句惊艳。</p>
这似乎是一首思念亲人,祝福世人的咏月秋词。</p>
但有好事者立刻将即将到来的新法与此联系起来。</p>
一首诗词的赏析,要与作者所处环境,所经历之事相结合。</p>
而李瑄如日中天,明显不是怀才不遇。</p>
有人认为,在李瑄作出此词那一刻,就有变法之心,且知晓变法的困难。</p>
不论如何,这似乎绝尘于天地的丰富情感,让一向将词鄙视为“下里巴人”的诗人,心中莫名震撼。</p>
但凡是个文人,都觉得《水调歌头》艺术性的空前。</p>
那浪漫到极致的意境,给诗人们巨大冲击。</p>
原来词还可以这样!</p>
这种比喻和夸张,生动鲜明。</p>
气势恢宏,意境开阔的同时,又细腻委婉,情感深沉。</p>
许多诗人想快点得到翰林学士抄录的手稿,仔细观读。</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