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圣人去哪了?行至马嵬驿
落叶凋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69章 圣人去哪了?行至马嵬驿,公媳欢情沈曼最新章节更新,落叶凋谢,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圣人去哪了?行至马嵬驿
众多马车,有人骑马,有的走路,行军速度缓慢。</p>
路过左藏库的时候,杨国忠骑马来到李隆基的龙辇前,向李隆基说道:“启禀圣人,左藏库中还有不少丝绸和钱财,可以将其烧毁,不能留给李贼和安贼,提其军资士气。”</p></p>
李隆基看着巍峨的左藏库,又想到往昔岁月。</p></p>
那时的左藏库中,有蜀地的蜀锦、晋陵的绫绣、丹阳的京口绫罗、会稽的绛绣、江南的各色刺绣等等,琳琅满目,数以万计。</p></p>
“不得烧毁左藏库,如果叛贼来了没有得到钱财,一定会劫掠长安百姓,还不如留给他们,以减轻百姓的苦难。”</p></p>
李隆基叹一口气,悲从心来,缓缓说道。</p></p>
这次他是真良心发现了,没有因为恨李贼、安贼入骨,就把绢钱粮食烧毁。</p></p>
杨国忠心中不以为然,但他没有忤逆李隆基。</p></p>
千乘万骑,继续南行。</p></p>
只是杨国忠不知道的是,太子李亨的车队,故意停留落后在最后面。</p></p>
他的马车周围,在不知不觉中,围绕几个王公大臣的车驾。</p></p>
另外,李亨的两个儿子广平王李俶和建宁王李倓,也在李亨旁边。</p></p>
他们的身份是“典亲兵扈从”,可以统领一部分禁军。</p></p>
这使李亨第一次产生被拥护的感觉,眼间欲望火焰在跳动。</p></p>
又走一段时间,李隆基的队伍通过一座便桥。</p></p>
只是李隆基刚过去不久,杨国忠就令人抱着柴火和枯草到便桥上,放火点燃。</p></p>
一时间浓烟滚滚,火光四照。</p></p>
看到后方火光冲天,李隆基问心腹宦官王洛卿:“后方烟火是怎么回事?”</p></p>
“右相为防止追兵,令人将桥梁烧断。”</p></p>
王洛卿询问后汇报导。</p></p>
“百姓和官吏们都在避难逃生,为何要断绝他们的生路?”</p></p>
李隆基很不悦:“力士,你带人将桥梁扑灭再离开。”</p></p>
“沿途不要再烧毁桥梁了。”</p></p>
逃亡路上,让李隆基梦回四十年前,那时的他崇尚节俭,爱戴百姓,是朝野称赞的有为之君。</p></p>
“洛卿,你带人骑快马先行一步,吩咐沿途的郡县做好准备,为士卒们准备饭食。”</p></p>
李隆基又向王洛卿吩咐道。</p></p>
“遵旨!”</p></p>
王洛卿带着随从先一步离开。</p></p>
然王洛卿到达咸阳县后,发现县令已经逃跑。</p></p>
有人说,几天前,看见天水王的探马出现在扶风。</p></p>
再加上潼关之失,即将传来,官吏们都很害怕。</p></p>
王洛卿也非常担忧,将这个消息报告给李隆基。</p></p>
“我军会不会与叛贼前军相遇?他们的骑兵多于我们。”</p></p>
杨国忠心中焦急,李贼的骑兵太快了,令他始料未及。</p></p>
上一次听到消息还在陇西郡,现却在扶风听到消息。</p></p>
“只能尽快入蜀。”</p></p>
李隆基面色一白,只恨未早点离开长安城。</p></p>
但不到最后一刻,哪个皇帝敢做出逃离都城的准备呢?</p></p>
“据说李贼派遣的轻骑也就三五千人,我飞龙禁军都是精锐,能保卫圣人周全。”</p></p>
杨国忠用此言语安慰李隆基,也是在安慰自己。</p></p>
……</p></p>
“殿下,事情不妙啊。李贼派遣的前军很可能到京兆地区。入蜀队伍要经过扶风、陈仓,有概率与叛军相遇。计划从陈仓古道入蜀,现想改道也来不及。”</p></p>
裴冕登上李亨的马上,向李亨说道。</p></p>
西南至剑南,本是好选择,但叛军来得太快,如果与叛军遭遇,他们都将成为李贼的阶下囚。</p></p>
屈辱难以忍受!</p></p>
“这如何是好?”</p></p>
李亨向裴冕讨要计策。</p></p>
他无比郁闷,本计划杀死杨国忠,诛灭杨氏后进行夺权。</p></p>
裴冕是李隆基在安禄山叛乱后,派给李亨的副手。</p></p>
“恕我直言,殿下最好与圣人分道逃离。”</p></p>
裴冕沉吟后,向李亨说出他的意思。</p></p>
即便李隆基遇到李瑄被俘虏。</p></p>
身为正统的李亨安全,就有日月重开的机会。</p></p>
一旦李亨、李隆基父子被李瑄掌控,那大宗迟早会被小宗代替。</p></p>
士大夫接受不了杂胡安禄山。</p></p>
但有可能接受太宗后代的李瑄。</p></p>
“能去哪呢?”</p></p>
李亨皱眉,剑南他也不想去。现有李贼的兵马出没,让他更不敢跟随李隆基。</p></p>
“去朔方灵武郡,朔方留后杜鸿渐一定欢迎殿下。而且朔方地区,有即将回师郭子仪、李光弼,殿下占据大义,他们没有理由不支持。”</p></p>
裴冕劝李亨果断离开前往灵武。</p></p>
“我没有太多随从,去灵武郡也有威胁啊!”</p></p>
李亨犹豫不决。</p></p>
他既害怕李瑄的兵马,又担心北上的凶险。</p></p>
既不敢去剑南,又不想受制于李隆基。</p></p>
“父亲,趁此时机北上灵武才是上策。一旦与李贼相遇,一切都晚了。”</p></p>
“天下大乱,朝野都期待父亲,必须当机立断。”</p></p>
裴冕见李亨犹豫不决,就将广平王李俶和建宁王李倓叫到马车上,请他们一起劝说。</p></p>
“好!今夜就离开!”</p></p>
李亨听儿子劝说,决定前往灵武郡,去搏一搏。</p></p>
西南之路,多待一刻,就有一刻的危险。</p></p>
不过李亨还是令李静忠给陈玄礼打个招呼。</p></p>
陈玄礼已经铁了心铲除杨国忠,只要陈玄礼不派遣骑兵追击他的队伍,他就能顺利离开。</p></p>
“末将不知道殿下要离开!”</p></p>
当陈玄礼知道李亨要离开队伍后,装作不知道向李静忠回答道。</p></p>
他对李隆基忠心耿耿。</p></p>
杀死杨国忠,铲除杨氏,也是为了李隆基。</p></p>
李隆基既然无法下手,就由他去做。</p></p>
西南之路,随时可能遇见李瑄的轻骑。太子离开队伍,保留火种,是他愿意看到的。</p></p>
于是,陈玄礼故意吩咐李亨周边的龙武军离开。</p></p>
只有广平王李俶和建宁王李倓率领的四百禁军在李亨的队伍附近。</p></p>
哪怕已经落后许多,也没人提醒李隆基。</p></p>
从天未亮就开始逃跑,一直到太阳正中,南逃的人,都觉腹中饥饿,包括李隆基。</p></p>
到达咸阳县的望贤宫时,李隆基又让王洛卿去找吃的东西。</p></p>
但王洛卿害怕李瑄的骑兵到达,直接脚底抹油逃跑,不再侍奉李隆基。</p></p>
李隆基只能再派其他宦官,试试能否召一些官吏和百姓迎驾。</p></p>
但没有人愿意来迎接李隆基。</p></p>
人走茶凉,皇帝也不为过。</p></p>
杨国忠没办法,他亲自去一家农户里,花钱买了一个胡饼。为了不让别人发现,他将胡饼放在衣袖之中,偷偷献给李隆基。</p></p>
一点点吃着胡饼,李隆基百感交集。</p></p>
他将一半分给杨玉环,但杨玉环以不饿婉拒。</p></p>
一行继续行进,直到黄昏的,整个队伍都非常疲惫。</p></p>
路过一个乡里的时候,这次终于有百姓知道当今圣人逃难而来,他们哭泣着过来拜见。</p></p>
“卿家有饭否?不择精粗,但且将来。”</p></p>
身为皇帝,见到百姓的第一面竟是讨要饭食。</p></p>
百姓们见皇帝落魄至此,把家中余粮拿出,箪食壶浆,向皇帝和皇子皇孙们献出粗饭。</p></p>
这些粗饭中还掺杂有麦粒和豆粒,平日里尊贵的皇孙不会多看一眼,但此时他们不顾身份,徒手抓着吃,狼吞虎咽。</p></p>
把百姓献出的余粮吃光了,他们还嚷嚷着没有吃饱。</p></p>
无数飞龙禁军和宫人们还饿着肚子。</p></p>
李隆基看到此情此景,再次流出眼泪。</p></p>
他如一个普通老者一样,和百姓们说心里话。</p></p>
乡里百姓赞叹李瑄为相之时,有“恢复开元之风”,还说“如果小相公一直为相,定不会有今日”。</p></p>
李隆基竟然没有生气。</p></p>
他也非常后悔,但现追悔莫及。</p></p>
担心不能及时入剑南。没休息多久,队伍继续出发。</p></p>
半夜,队伍到达金城县(今兴平县),这里的县令也已逃跑,好金城县粮仓有一些粮食,让禁军勉强吃半饱。</p></p>
在这天夜晚,李亨与亲信他的官吏、亲人,在四百禁军的掩护下,与李隆基分道扬镳,北上灵武郡。</p></p>
沿途遇到许多从长安来的官吏,这些官吏都愿意跟随李亨前往灵武。</p></p>
到达金城县北面的土坡时,李亨站在星夜之下停车望向李隆基的方向。</p></p>
十八年太子生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p></p>
这一刻,他张开双臂,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p></p>
虽然东狼西虎,局势糜烂,但褪去枷锁的李亨,有天高任鸟飞的志向。</p></p>
他相信自己能力挽狂澜!</p></p>
李亨的儿子李俶也在帮助父亲谋划,如何才能打败李贼、安贼,重新建立盛世。</p></p>
……</p></p>
南逃队伍中,李隆基和杨贵妃能住进金城县的驿站,王公贵族有马车能休息。</p></p>
而大多数士卒和宫人只能互相枕着对方的身体和衣而睡,抱团取暖。</p></p>
刚下过雨,地野潮湿,许多人风寒。</p></p>
养尊处优的人忍饥挨饿奔跑一天太累了。</p></p>
没有人在意李亨已经离开。</p></p>
“你说什么?太子昨夜离开队伍,为何不去阻止?”</p></p>
一大早,李隆基得到陈玄礼的汇报后,向他责怪道。</p></p>
即便这个时候,李隆基也对李亨有一种掌控欲。</p></p>
“太子说要去河朔收拢兵马,夺回长安。到时候会亲自到蜀地迎接圣人回京,臣见昨夜圣人好不容易睡下,不忍打扰。”</p></p>
陈玄礼向李隆基搪塞道。</p></p>
在出逃长安前的两个晚上,李隆基几乎没合眼。</p></p>
颠簸一天,李隆基身体强行休眠,一到驿站,他就倒头睡去。</p></p>
“罢了,让他离开吧!分开也好,李贼追击将至,想去蜀地并不容易。”</p></p>
李隆基大臣们默不作声,知道势不可挽回。</p></p>
他自然能看出陈玄礼在包庇太子。</p></p>
他不好去说掌握兵权的陈玄礼。</p></p>
唯一担心的是李亨会做出出格的举动,脱离他的掌控。</p></p>
吩咐过后,李隆基下令继续行进。</p></p>
不久后,队伍中又有不少官吏偷偷离开,有的直接北上去寻找李亨。有的不知去向。</p></p>
李隆基派出去的探马,一去不复回。</p></p>
禁军都是京兆子弟,让他们蜀地,并不心甘情愿。</p></p>
以至于李隆基只能按照路线走,得到的消息越来越少。</p></p>
……</p></p>
长安城,时间回到前一天。</p></p>
四月初九的时候,李隆基让监礼官传令,初十上朝。</p></p>
大明宫在长安城东北侧的龙首原上,虽有夹道连接长安。</p></p>
但实际上大明宫发生的事情,长安无法得知。</p></p>
日落以后,长安城门合上,清晨打开。</p></p>
暮鼓声响,坊门皆闭。</p></p>
天还未亮,长安城中的文武百官就起早上朝。</p></p>
兴庆宫门口,还能听到漏壶滴水的声音。</p></p>
仪仗队的羽林郎整整齐齐地站着,等待百官,进行朝礼。</p></p>
“今日宰相怎么未参加朝礼?”</p></p>
已经参加完朝礼,到达兴庆殿的时候,房琯皱眉说道。</p></p>
今日他感觉好不对劲。</p></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