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4章 立太子大典,明年应该改元
落叶凋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04章 立太子大典,明年应该改元,公媳欢情沈曼最新章节更新,落叶凋谢,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立太子大典,明年应该改元
圣人下诏,天宝十五载十一月十八日,于太极宫太极殿,举行册封太子大典。</p>
李隆基诏书的意思,简单明了,似是“他”的心声。</p>
先表赞李瑄的出身,太宗皇帝嫡长子李承干的曾孙,血脉尊贵。</p>
然后叙述李瑄的平生,年少慕轻侠之风,浪子回头的经典永不过时。</p>
年仅十六,年少英才,诗名满天下。</p>
一首“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名动长安;再一句“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闻名天下。</p>
然后就是圣人召见,考核于兴庆宫中,御场射毬,技惊四座,被圣人以门荫入仕,拜丰安军副使。</p>
接下来是赫赫军功的开始!</p>
对普通士卒来说,陷阵、先登、斩将、拔旗,为最高军功。</p>
这些李瑄除了先登,全部做到。</p>
特别是斩将,李瑄不仅擒斩敌军主将,元帅数以百计,还擒大可汗、赞普。</p>
对一军统帅来说,封狼居胥,覆灭敌国,勤王保驾,剿灭叛军这四大耀眼的功绩李瑄也全部做到。</p>
这是李瑄的武功,古今未有。</p>
福苍生之祗,忧万民之事。</p>
李瑄用行径表明他是要变革苍生的人。</p>
济生堂、慈幼堂等,都是李瑄心中的善举。</p>
李隆基又在诏书上提到诸子不器,难堪大任。</p>
秦王欲效仿周公故事,被圣人喝止。强行收秦王为义子,视若己出,相亲相爱。</p>
今民心思变,乱世当用重典,为团结天下,能在乱中求治的人,唯有秦王。</p>
有百姓对李隆基的诏书深信不疑;有人嗤之以鼻;有的揣着明白装糊涂。</p>
上层的权力斗争,百姓已经不怎么感冒,他希望“天降猛人”,家人生活更好。</p>
因为李唐建立以来,什么破事都发生过,屡屡创造历史。</p>
玄武门事变、太子谋反、二圣临朝、女主天下、神龙政变、景龙政变、韦氏权倾朝野、唐隆政变、先天政变、一日杀三子、杨氏霍乱朝纲……</p>
精彩绝伦!</p>
因此,李瑄面对道德上的压力反而是最小的。</p>
李瑄需要的是兴天下之事,而非纠结于身后之事。</p>
麾下将领,文武官吏,也都盼望着明君再次出现。</p>
李瑄的思想与观念,已经扎根到许多人的心中。</p>
……</p>
“我即将成为太子,灵溪以后多召见长安文武官吏的妻子,彰显关怀与威德。”</p>
秦王府,裴灵溪在为李瑄整理官服的时候,李瑄突然向裴灵溪说道。</p>
要么不变,要么大变。</p>
终究走让这条路,给予妻儿荣华富贵。</p>
他知道裴灵溪一直没有与贵妇、士女们交集。</p>
以前在长安的时候,李瑄身份敏感,裴灵溪不合适与大臣们都妻女友好,后来裴灵溪去西域,更无机会。</p>
今日非比往日,裴灵溪要有母仪天下的准备。</p>
像以前的杨玉环,还时不时地召贵妇名媛们踏春游玩,或在宫中相聚。</p>
特别是朝廷封的命妇,皇帝一般是不会见的。</p>
这些肯定需要皇后去安抚。</p>
还有公主、郡主、县主之事,多求于皇后。</p>
“灵溪谨记!”</p>
裴灵溪边为李瑄整理衣角,边轻声回道。</p>
她不太懂政治,她也不知道夫君是怎么操作的。</p>
一眨眼就从秦王跃升为太子。</p>
太子和秦王,一君一臣。</p>
似曾相识的路途。</p>
裴灵溪终于确定传言非虚,像父亲裴度所言一样,她即将母仪天下。</p>
几年前,她只是一名小女子,祖父虽是裴耀卿,但家境已败。</p>
少女时期,她一直仰慕文武双全的大英雄李瑄,会背诵李瑄的每一首诗。</p>
在嫁给李瑄后,她就认为自己是最幸福的女子,不敢想会有今日,一点准备都没有。</p>
她确实有对皇宫高墙的忧虑。</p>
“我与灵溪的前三次相遇,一直记得。宗圣观的灵溪旁,骊山下的梨园内,长安城的东市中。虽有长离、月瑶、霜儿她们,但故剑情深,终不敢忘记!”</p>
李瑄似乎看到裴灵溪眉宇间的忧虑,他将裴灵溪眼帘下的一缕青丝带过,抚摸她光滑的脸蛋,动情地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我们周公之礼时的誓言,不论何时,我们都一样。哪怕是在皇城之内,也不要有拘束,如前夕,如昨日,如今晨。”</p>
李瑄之所以是李瑄,是因为他有一套自己的处事风格。</p>
他不会因为似此星辰非昨夜而感叹。</p>
“夫君……”</p>
裴灵溪梨花带雨,情不自禁在李瑄怀中。</p>
这一刻,她也决心帮助李瑄处理好命妇等事宜。</p>
纵然很想在夫君怀中,但裴灵溪克制住自己。</p>
她知道夫君要前往中书省了。</p>
……</p>
短短两三天时间,随着李瑄被立太子之日愈近,长安的谈论越是激烈。</p>
当然,也不免沽名钓誉的老臣上书痛骂李瑄。</p>
这是吃定李瑄不会杀他。</p>
比如苗晋卿就引用汉代盖勋骂董卓的话,向李瑄上书:</p>
“昔伊尹、霍光权以立功,结局犹可寒心。足下小丑,何以终此,贺者在门,吊者在庐,可不慎哉……”</p>
此影射李瑄为弑君的董卓,祝贺的人在门前,吊丧的人在坟前,预示李瑄不得好死。</p>
李瑄也不生气,看完以后还给尚书省的官吏看。</p>
这样谈笑风生、荣辱不惊的气度,让大臣们动容。</p>
大臣们问为什么不处置苗晋卿。</p>
李瑄回答:如果有罪,就会处置他。</p>
大臣们更佩服李瑄的心胸。</p>
苗晋卿是半截黄土埋到脖子大臣,没必要和他计较。</p>
军政要是,皆决于秦王,且民心所向。</p>
如苗晋卿这样反对的声音虽有,但都被支持李瑄的声音压制。</p>
在这期间,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p>
居水侧者,顷直千金,富强之家,多相侵夺。</p>
这是天宝年间的概述。</p>
土地兼并远比想象中的还要严重。</p>
数以千万计的百姓沦为黑户,其中大部分都是农奴。</p>
而在户籍之上的百姓,很大一部分不得不雇佣豪强大族的土地耕种。</p>
豪强们的手段越来越恶劣,巧取不行,便开始豪夺。</p>
管你是永业田,还是口分田。都将其弄到手。强行破坏均田制。</p>
李瑄与卢奂的想法不同,他认为再次进行检户扩田的效果会大打折扣。</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