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追谥,封后,立太子,拜相,改制秘
落叶凋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13章 追谥,封后,立太子,拜相,改制秘,公媳欢情沈曼最新章节更新,落叶凋谢,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追谥,封后,立太子,拜相,改制秘书监 天策府,都锦衣卫
李瑄向文武大臣表明即将要开启以变革为主的时代后,暂未提起其他具体事宜。</p>
今日是他登基大典,等明日正式上朝,任命新宰相后,再开始提出朝廷策令。</p>
“今朕登基,天下当庆。十几年来,朕与义父同心协力,如同亲父,惜义父年迈,不胜朝廷实务,传大位于朕,故当拜义父为圣文神武太上皇帝。望诸卿一如既往敬之。”</p>
李瑄开始告诉群臣,对李隆基的安排。</p>
太上皇帝,但前面加了“圣文神武”的尊号。</p>
圣文神武是李隆基当皇帝时众多尊号中最大的两个。</p>
李瑄将这两个尊号放在太上皇帝前面,也算一片孝心。</p>
“臣等拜见太上皇。”</p>
文武百官起身向李隆基行礼。</p>
他们虽不清楚李瑄所加封号的用意。但关于立太上皇帝的事宜上,文武大臣是无法插手的。</p>
“众卿平身。”</p>
李隆基难以用喜悲来形容此时的心境。</p>
李瑄这不孝贼子终究封他为太上皇。</p>
但他清楚,这可能是文武百官对他最后一次拜礼。</p>
今日以后,他将回到兴庆宫中,难以踏出一步。</p>
华清宫的温泉,大明宫的蝉鸣,都会与他无缘。</p>
看朝野的态度,李隆基不得不承认,他的时代过去,他再也没有翻盘的可能了。</p>
想要刺杀李瑄更是痴心妄想。</p>
已经窃取皇位的李瑄,即便暴毙。文武百官也会扶持李瑄的儿子继位。</p>
“朕之生父宋王,抚育朕长大,教导朕习文练武,谆谆教诲,对朕的恩情,如终南大山之厚重,如沧溟大海之深广。春秋几逝,时光易老,朕无时无刻,不想着秉持孝道。宋王的品性如含霜履雪,渊渟岳峙,朝野人尽皆知,今朕加大位,封宋王为慈德仁孝太上皇帝,望诸卿待之如朕。”</p>
相比于封李隆基,封李适之的时候,李瑄言语动情,这是真孝顺。</p>
慈德仁孝,这尊号适配李适之。</p>
此言一出,朝臣皆惊。</p>
没想到陛下连封两位太上皇。</p>
但太上皇加尊号,只是陛下孝感天地,没有权力。</p>
李适之曾为宰相,含辛茹苦将李瑄抚养长大。</p>
李瑄又靠李适之的门荫入仕,直接为五品将领。</p>
当李瑄军功渐重时,李适之又以壮年之龄辞去宰相之位,为自己的儿子让路。</p>
现李瑄登基称帝,不提高李适之的身份,也会显得不合适。</p>
“拜见太上皇!”</p>
李岘带头向李适之拱手拜见后,文武大臣硬着头皮去拜见李适之。</p>
慈德仁孝太上皇帝。</p>
百官也渐渐接受这个事实。</p>
以后李瑄和李适之的父子关系,绝对是历史上“父慈子孝”的第一流。</p>
“平身!”</p>
当李适之开口让文武大臣平身后,李隆基才反应过来。</p>
李适之何德何能,敢与他平起平坐?</p>
李瑄真会搞事情,等他升天就这么难吗?</p>
虽然现在太上皇没有丝毫权力,但与分享,还是很别扭。特别是与李适之。</p>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p>
现在李适之是李隆基最恨的人之一,以至于李适之之前做过的事情,在他眼中都异常虚伪。</p>
现在李隆基只想快点结束此次登基大典,回到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远离这对令他崩溃的父子。</p>
他的念想很快就被李瑄满足,李瑄又勉励群臣一番后,登基大典暂且结束。</p>
大典虽不奢华,但极为隆重。</p>
当有一日,国富民强,他会举行一次真正的盛典,邀请天下百国的国王、酋长,在天下壮丽的建筑,万象神宫之中。</p>
当前的大唐在李瑄眼里,只是兵强马壮,威震万邦,当不上繁华。</p>
李瑄登基称帝的消息,将以最快的速度,传至天下郡县。</p>
现在南下将领已经就位,正在招兵买马。</p>
他随时可以组建剩下的九个都督府。</p>
他知道,江南、山南、岭南等道,会因为他称帝,进行观望。</p>
事到如今,以长安为主的关中地带,不可能因为李瑄称帝而动乱。</p>
以洛阳为主的河南地带,是由李瑄率领兵马扫平,也不可能动乱。</p>
更何况河南、河北已被李瑄免去两年赋税。</p>
边疆的郡县,特别是陇右河西,是李瑄的基本盘。</p>
安西、北庭,则以都护府的方式存在,以胡人国家、部落为主。</p>
他们仰慕强者,天将军已经神话。</p>
李瑄登基后只是一道安抚的诏书,他们就会派遣使者,将贵重的珍宝,进献给李瑄。</p>
江南岭南的地方官吏,对朝廷观望,对李瑄反而是好事,只要他们不动乱,就会给李瑄充分的时间。</p>
在李瑄称帝的第二日,追封生母为孝穆皇太后。</p>
封李适之的续弦王氏为太后。</p>
并拟定诏书封裴灵溪为皇后,嫡长子李奕为皇太子。</p>
于二月十五日进行仪式,文武百官拜见皇后,皇太子。</p>
二月十六日,李瑄封姜月瑶为贵妃,封长离为丽妃,封霜儿为华妃。</p>
封次子李淞为燕王,长女李蓁蓁为永乐公主。</p>
同时下诏为自己的姐姐妹妹封公主,公主以国封,以李玉莹为蔡国公主。</p>
为兄长封王。</p>
李霅为许王,李琦为桐王,李季卿为沈王,李琅为庸王……</p>
李瑄的封号,都是虚封,没有食邑。只有赐田和衣赐、俸禄。</p>
他以身作则,包括自己的儿女都没有食邑。</p>
边界是一步步被打破的。</p>
自大唐立国以来,就有规定大唐公主的食邑不得超过三百五十户,但武则天首次破例封太平公主食邑超过三百五十户。</p>
而李隆基的女儿太华公主更是食邑千户。</p>
李瑄已经停止这些食邑。</p>
即便如此,他也认为臃肿的皇室,衣赐、俸禄,加田产也有点太多了。</p>
李瑄不想封李适之兄弟的子女,因为李瑄一面都没见过。</p>
这种凭白无故耗费国家资源,让李瑄想到后世明代的“朱氏天下”和清代“八旗子弟”。</p>
但这个时代,又有道义上的问题,如果不封,显得李瑄六亲不认。</p>
于是,李瑄让任宗正卿李霅找县候、县子、县男给他们安排上。</p>
推恩令,推两次就能把他们的爵位推没。</p>
关于太子李承干和李象的追封,也是有必要的。</p>
因为李瑄要将他一脉连接到太宗皇帝李世民身上。</p>
但让李瑄头疼的是,李承干的行径,和小宗代替大宗的行径,使李瑄犹豫如何为李承干追谥。</p>
他私下还找宰相们商议。</p>
谥号分为美谥,平谥,恶谥。</p>
李承干美谥肯定会遭受非议,恶谥又显得李瑄不敬重先祖。</p>
最终,李瑄追谥李承干为思皇帝,庙号:怀宗。</p>
道德纯一曰思,大省兆民曰思,外内思索曰思,追悔前过曰思。</p>
谥号思,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意思。</p>
执义扬善曰怀;慈仁短折曰怀;慈仁知节曰怀;失位而死曰怀;慈仁哲行曰怀;民思其惠曰怀。</p>
唐怀宗,也有一些同情的意味在里面。</p>
李瑄追封李象稍微好办一些。</p>
谥号为康皇帝,庙号:孝宗。</p>
唐孝宗。</p>
当然,没有当过皇帝的人,和皇帝还是有所不同的。</p>
最多就是在宗庙的时候,依次排列。</p>
而李瑄还是大唐名义上的第八帝。</p>
该封的封完后,李瑄于二月二十日的朝会上,进行拜相事宜。</p>
现如今宰相只有李岘一个,肯定是不行的。</p>
李瑄提拔裴遵庆为尚书左仆射。</p>
为二号宰相。</p>
将中书侍郎刘晏提拔为吏部尚书,参知政事。</p>
为三号宰相。</p>
将京兆尹卢奂提拔为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参知政事。</p>
为四号宰相。</p>
将门下侍郎杨绾提拔为侍中,参知政事。</p>
为五号宰相。</p>
另外,李瑄提拔张巡为京兆尹,以刚强的张巡,整治关中。</p>
五位宰相,面面俱到。</p>
有李瑄一手提拔的心腹,杨绾,刘晏。</p>
特别是杨绾,从一届白身,十几年一步步成为宰相。</p>
他如今也才四十岁,是宰相中最年富力壮者。</p>
从治理边郡就能看出,杨绾对政务得心应手。</p>
同时,杨绾对礼法、科举有独到见解,并精于鉴别、考察人物。</p>
而李岘代表宗室,且是素有威望,改革先驱大臣。</p>
裴遵庆是朝中老臣,资历雄厚,能断大事。</p>
他是被李瑄从清流大臣中硬生生掰过来的。</p>
而卢奂比较奇妙,他与李瑄倒不是很亲近,只是尽职尽责,遵从朝廷策令。</p>
没有人认为卢奂会拜相。</p>
连卢奂自己都无法理解,本来身体不好的卢奂,在自己拜相的那一刻,也陡然精神。</p>
父子同为宰相,且素有清名,可当千古佳话。</p>
李瑄拜卢奂为相的原因很多。</p>
最重要就是卢奂清廉。正应李瑄提倡节俭,禁止奢靡的作风。</p>
虽然李岘、裴遵庆、刘晏、杨绾也是清官,但没有像卢奂一样,对自己苛刻,基本上和他父亲一样,把俸禄都让给亲友,自己缩衣节食。</p>
另外,朝臣中有一部分如卢奂一样,心中对李瑄耿耿于怀的大臣。</p>
李瑄能用卢奂,向朝臣证明,只要能力足够,任何人都有拜相的可能。</p>
五宰相制。</p>
李瑄平衡宰相的权力,让他们轮流在政事堂当值,执政事笔。</p>
不再是由一个宰相,直接处理所有政务。</p>
防止宰相专权,也减轻宰相的压力。</p>
在李瑄的心中,已有一条红线,谁违抗就敲谁!</p>
秘书监也正式改革,成为李瑄的私人内侍机构。</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