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少儿脉数清透余热
短耳的兔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82章 少儿脉数清透余热,金梅瓶肉交高潮部分描写,短耳的兔子,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第八十二章 少儿脉数清透余热
仁济堂儿科诊室的卡通挂钟正“滴答”走着,表盘上的小熊举着听诊器,时针刚过十点,诊室门“砰”地被推开。穿米色卫衣的乐乐妈抱着孩子冲进来,卫衣下摆还沾着医院走廊的消毒水味,5岁的乐乐软趴在妈妈肩头,小脸烧得通红,睫毛上凝着泪珠,指甲缝里还留着住院时消毒的浅黄碘伏印子,指尖无意识地揪着妈妈洗旧的棉质上衣衣角,那里还留着几处奶渍印子。
“苏医生,您快看看吧!”乐乐妈声音带着哭腔,腕间银镯子撞在门边的自动煎药机上,发出细碎的响。她手忙脚乱地从帆布包里翻出电子体温计,往孩子耳后一贴,“滴”的一声,37.8c的红色数字在屏幕上跳动,“肺炎出院都一周了,每天下午就低烧,西药吃了三天没用,血象查了也正常……”
苏怀瑾起身接过孩子,乐乐的小身子轻得像片羽毛,住院手环的红丝带还系在腕上,褪色的字迹写着“儿科23床”。她掀开孩子领口,锁骨下方还有留置针的淡淡瘀痕,指尖轻轻搭在寸口——三根手指刚触到皮肤,就感受到急促却虚浮的搏动,像小鼓槌在指腹上断断续续地敲,一息六至,算算足有110次\/分。
“乐乐妈别急,先坐下说。”苏怀瑾抽出纸巾帮孩子擦了擦鼻涕,卡通压舌板在台灯下泛着柔光,“您看乐乐舌苔薄黄,舌质偏红,边尖还有小红点,这是热病后期余热未清的表现。”她指着墙上的卡通脉象图,小熊图案的“数脉”旁边标着“儿童正常脉率70-110次\/分”,“乐乐的脉数而浮取无力,说明正气虚了,余热却还在体内打转。”
乐乐妈盯着处方单上的“生石膏15g”,手指捏紧手机,屏幕上还停在某育儿论坛的帖子:“儿童长期低热当心白血病——”“苏医生,石膏是不是太寒凉了?我听说小孩喝了会拉肚子……”她声音发颤,目光扫过诊室里的中药柜,薄荷、连翘的药香混着暖气,让她想起住院时孩子输的寒凉抗生素。
“您放心,我们用的是自动煎药机,生石膏先煎30分钟,药性会变得很温和。”苏怀瑾点开电子药典,儿童用药安全模块里,生石膏的每日最大剂量标着“20g\/3岁”,“而且我把原方的粳米换成了淮山药,《本草纲目》说淮山药‘益肾气、健脾胃’,专门护着孩子虚弱的脾胃。”
记忆突然翻涌,苏怀瑾想起自己6岁时肺炎初愈,祖父在厨房用石磨磨淮山药的场景,白花花的山药泥熬成稠粥,撒上点白糖,就是她病中最温暖的味道。她从抽屉里取出印着卡通图案的量杯:“每天分四次喝,每次就喝这么多——”量杯上的100ml刻度在灯光下清晰可见,“就像给身体慢慢浇温水,把余热顺着小便带走。”
乐乐突然咳嗽起来,小身子在妈妈怀里缩成一团,后背的肋骨隔着薄衣服都能摸到。苏怀瑾抓住时机,用三根手指演示“三指定关法”:“儿童脉短,要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同时按寸关尺,您看,乐乐的脉跳得快,但轻轻一按就没劲儿,这就是虚热的表现。”
脉象仪的屏幕上,脉波曲线像春风拂过的湖面,虽有起伏却不够沉稳:“浮取不足是表虚,沉取仍数是里热,说明乐乐的正气还没恢复,残余的病邪还在捣乱。”她点开《本草纲目》现代研究页面,淡竹叶的成分分析里,黄酮类化合物的退热机制用红字标着,“淡竹叶利尿不伤阴,比退烧药温和多了。”
乐乐妈这才注意到自己手机里存着的成人益生菌冲剂,图标上“增强免疫力”的字样格外刺眼。她苦笑道:“昨天看网上说要补充益生菌,买了最贵的进口冲剂,结果孩子喝了直喊肚子疼……”苏怀瑾摇头:“儿童肠道菌群和成人不同,成人冲剂里的膳食纤维反而会加重脾胃负担,不如用淮山药熬点粥,安全又养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