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凋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47章 李隆基的“善言”,四路齐出,大唐天将军,落叶凋谢,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李隆基的“善言”,四路齐出
御驾亲征之前,李瑄去兴庆宫探望李隆基。</p>
李瑄一直以为,李隆基会比历史上活得更久。</p>
毕竟他没有虐待李隆基。</p>
但身心打击,与自暴自弃,使李隆基恐难如历史上一样的寿命。</p>
跃龙殿中。</p>
李隆基的女儿们轮番照看,给与他心灵上的慰藉。</p>
李隆基的许多儿女中,也认为李隆基是他们的最后的依靠。</p>
若李隆基逝世,他们的日子将更难过。</p>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p>
李瑄自如圣人般,上行下效,朝野皆不敢奢靡。</p>
宗室更是被压制得抬不起头,远远不如开元天宝时尊贵。</p>
“至尊驾到!”</p>
随着监礼官的喊声,李瑄穿过宫殿,进入寝宫之中。</p>
“拜见至尊……”</p>
昔日的皇子公主,也得低下高傲的头颅。</p>
此时此刻,李隆基静静地躺在床上,面色如纸般苍白,毫无血色,深陷的眼窝中,黯淡的双眼微微半睁,毫无神采地凝视着宫殿上方的图案。</p>
他仿佛对周围的一切都已失去了感知。</p>
瘦骨嶙峋的双手无力地搭在被子上,青筋暴起,似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沧桑与病痛的折磨。</p>
“太上皇……”</p>
李瑄在榻前对李隆基微微拱手。</p>
“我不行了,你的权势将稳如泰山……”</p>
李隆基干裂的嘴唇微微张开,说完一句话后,呼吸微弱而急促。</p>
这句话像是遗憾,也像是让李瑄放心,他和他的后代,没有能力再撼动李瑄的权力。</p>
“太上皇何用此言呢,保重身体,会好起来的。待我凯旋,再归来看望你。”</p>
李瑄坐在榻上,缓缓说道。</p>
李隆基整个身体犹如一片在秋风中瑟瑟发抖的残叶,生命之火在病榻上摇摇欲熄,让李瑄看了心生感慨。</p>
“听说七郎要远征回纥。以煌煌威势,解决中原后患。太宗皇帝未完成,由你来完成了……”</p>
李隆基也想听到的凯旋之音。</p>
他一直在想,天生李七郎,是在弥补他所犯下的错误吗?</p>
他终于明白无欲则刚的道理,不贪图享乐的李七郎,有精力去干太多大事。</p>
大刀阔斧的改革,英明果断的决心,铸就现在的国泰民安。</p>
安禄山叛乱,使大唐革除太多弊病。</p>
大唐得以调整方向,驶向苍茫大海。</p>
灭掉回纥,大唐周边再无忧虑。</p>
只要核心的中原地区蓬勃发展,就可以向周围行省辐射,再辐射都护府。</p>
“明日将远征。为华夏将来,回纥必须归化。我欲在草原建立都护府,安边实民。”</p>
李瑄向李隆基回答道。</p>
“七郎一定旗开得胜。”</p>
李隆基也不再想着李瑄遭遇汉高祖刘邦一样的白登之围。</p>
回纥的实力远差于匈奴。</p>
更何况李瑄既然御驾亲征,就说明准备充分。</p>
生命进入倒计时,李隆基也希望大唐能顺利延续下去,他在九泉之下见列祖列宗,也能有所说辞。</p>
李隆基终于意识到,是自己错了。</p>
“太上皇放心,既亲征,就怀必胜之势。整个北方,都将成为大唐的牧场。”</p>
李瑄握住李隆基的手,向他回答道。</p>
“昔日,我位居中宫,用别人的耳目,充当我的眼睛。以至于民不聊生,我还不自知。那杨国忠欺骗我说南诏胜利,安禄山欺骗我说幽营安宁。还有……”</p>
说到这里,李隆基不再说下去,他喘几口气,又说道:“自己看到的,才是最真实的。你最信任的人,也会欺骗你啊……”</p>
“尧舜禹时期,天子巡狩,是为上古圣君……”</p>
最后,李隆基语重心长。</p>
最信任的人,却欺骗自己。</p>
他也不是在这种情况下,刻意指责李瑄。</p>
而是提醒李瑄,什么监察御史,地方官吏,都不可信。</p>
他们用种种手段欺上瞒下。</p>
想想天下都是忠臣,没有奸臣,怎么可能?</p>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p>
李隆基还是希望李瑄能在有精力的时候,巡视天下。</p>
而不是像他一样,在美丽的长安宫殿中。</p>
春有兴庆宫,夏有大明宫,秋有太极宫,冬有华清宫。</p>
一万年如此,就是天上的神仙!</p>
想自己醉生梦死的时刻,在华清宫说出这番话。</p>
他不敢相信,那是曾经的自己。</p>
他不配称之为圣人。</p>
天宝千载,改元为载。</p>
是自己欺骗自己。</p>
古代的“天子巡狩制度”,更能容易体会民情。</p>
如刘邦和刘秀,以及太宗皇帝,就经常巡视地方。</p>
而非他一样,在长安没有粮食的时候,被迫去洛阳执政。</p>
东巡的一次,却是泰山封禅。</p>
完后,还怕洛阳权贵势大,大拆紫薇城中的宫殿。</p>
现看到大唐月报,李隆基才知道他在天宝年间做的荒唐事。</p>
“太上皇之言,我谨记在心。”</p>
李瑄此言极为认真。</p>
他比谁都明白人心会变。</p>
还有一种情况叫由下到上的支配,文武大臣有心无心,会蒙蔽圣听。</p>
错综复杂的情势,遮住皇帝的眼睛,使皇帝看不见天下黎民苍生;捂住皇帝的耳朵,使皇帝听不到八方的声音。</p>
皇帝走出深宫,进行实地视察,比单纯看奏章或听臣子们的议论更能了解实际情况。</p>
一旦承平日久,就是李瑄必须做的事情。</p>
“我累了,休息一会儿。”</p>
李隆基确实感觉自己很累,才说几句话,就昏昏欲睡。</p>
“太上皇,我先回去。待平定回纥,第一时间来看你。”</p>
李瑄将李隆基的被子往上拽了拽,盖住肩膀,带着侍从起身离开。</p>
“照顾好太上皇。”</p>
临走前,李瑄向李虫娘等公主吩咐一声,背手离去。</p>
当天晚上,李瑄又去探望李适之。</p>
相比之下,李适之虽不如以前,但身子骨还算硬朗。</p>
李瑄只是劝说李适之少饮酒。</p>
又向李适之坦明李隆基时日无多,李适之可以多去那边看望一番。</p>
若李隆基真的驾崩,由李适之出面,进行国葬,修建陵墓。</p>
李瑄没有因这种事情,就放弃北征。</p>
夜晚,李瑄又妻儿告别。</p>
此行,短则数月,长则一年。</p>
……</p>
乾元五载,二月十六。</p>
晨晖洒金,长安城西北的光化门豁然而开。</p>
李瑄要从此门出,北上征伐。</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