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菜团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16章 灭族!,女帝座下第一走狗,十万菜团,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灭族!
赵都安也不曾料想到,他刚抵达西线战区就遭遇了一场战役。</p>
云浮叛军正面袭城,以府城内百姓将朝廷主帅薛神策死死拖住,而敌人的轻骑却悄然越过防线,朝太仓银矿而去。</p>
新官上任尚有三把火,赵大都督当即率领神机营火枪骑兵,循着脑海中的地图,以最短的路径,赶赴目的地。</p>
太仓府城外,一场厮杀正在上演。</p>
城门紧闭,上空笼罩沉重气息,巨大、嘈杂的喊杀声隔着厚厚的城墙都能听见。</p>
高高的城头上,薛神策屹立在最醒目的位置观战,他身披锁甲,背后飘逸猩红披风,身旁屹立一杆方天画戟。</p>
站在那里,犹如定海神针一般。</p>
城下军阵喊杀声震天,鼓声如雷,叛军如蚂蚁般硬扛着箭雨,架设云梯,试图攀上城头。</p>
城头上以滚木落石阻挡的守军竭尽全力,也几次险些被撕破防线。</p>
双方兵力太过悬殊。</p>
但朝廷一方的士兵只要扭头回望,瞥见高高城头上,旌旗簇拥着的那道身影,便会生出浑厚底气与高昂战意。</p>
虞国“军神”的名号,在此刻体现的淋漓尽致。</p>
“薛枢密使,战况如何?”女墙上,太仓知府孙孝准气喘吁吁跑来。</p>
一年不见,他愈发精瘦了,乌纱帽檐下,拱出一根根半白的发丝。</p>
薛神策转回头,目光平静:</p>
“知府安抚城内民心即可,本帅在此,太仓城固若金汤。”</p>
他平常的语气,落在众人耳中有股安心的力量。</p>
孙孝准点了点头,眼神感激,身为太仓知府,当日面临叛军来势汹汹,孙孝准已做好了焦土之策,固守府城,以殉皇恩的打算。</p>
幸好薛神策领兵赶到,这段时日,薛神策整合本地兵力,屡次出手,成功遏制住云浮军的攻势。</p>
若非兵力实在捉襟见肘,薛神策留下了大量兵马在东线,防守靖王,带来的兵士着实有限,以其军事指挥才能,或已发起反攻,收复失地,也未可知。</p>
然而今日敌人似察觉到紧迫感,忽然向太仓发起进攻。</p>
眼下这场攻城,已是以上修士,矿坑深处也不见人。”</p>
不在这里?白隼口中的“高手”莫非不存在?可即便如此,叛军大费周章,也不可能只调遣这么点人进来……</p>
肯定还有人在别处,不过看样子玉袖的天眼通碍于距离,无法看到太远……赵都安思量间,眼角余光忽地捕捉到刺目火光。</p>
青天白日的,哪里来的火光?</p>
赵都安豁然扭头,惊愕望见“宋家庄”方向,火光升腾,伴随着浓烟滚滚。</p>
“随我来。”他立即催马,率领余下的手下追寻而去。</p>
而拐过这片山坳,越靠近宋家庄,升起的火光与白烟就越多,不少火焰,都来自于庄稼田亩,竟是有人在放火烧田!</p>
而火焰最凶猛,明亮的,赫然是赵都安当初与郡主徐君陵一起查案,曾做客过的农庄。</p>
……</p>
宋家庄。</p>
此刻整个庄子都被黑甲军士封锁,叛军们点燃火把,泼洒桐油,点燃一座座屋舍宅院。</p>
地上,院落中不时有倒在血泊中的尸体,伴随着各处传来的哀嚎。</p>
宋家宗祠内,上百名族人聚集在宗祠内,男女老幼皆有,人人或目眦欲裂,或绝望悲戚,或呆怔茫然。</p>
曾与赵都安交手过的,宋氏供养的护院头领“谢教头”断了一条手臂,在几名护院搀扶下,靠坐在宗祠墙根。</p>
一名五旬老人,头戴儒冠,面色涨红,将一群族人挡在身后。</p>
很认真地整理衣冠,腰背挺直,眼神中蕴着压抑的怒火,朝着宗祠门口,一群由军士簇拥的,穿着白色的古怪衣衫的人高声道:</p>
“吾乃云浮正阳先生门下,亲传弟子,亦为宋家庄族长,尔等既为慕王效力,当知晓吾师正阳与慕王爷交情甚笃,尔等毁我宋家庄,就不怕王府治罪么?!还不速速退去!老夫念及你等事先不知,可不予追究……”</p>
老人正是宋举人。</p>
昔日跟随正阳先生入京,与大师兄一起见证了白鹿书院中,赵都安与正阳辩论旧学、新学的完整过程。</p>
后来,被尊为“虞国第一隐士”的正阳先生当众认输,尊赵都安为师,率弟子回返。</p>
宋举人没有跟随先生与大师兄等人回云浮,途径太仓时,回了族中,潜心研读新学。</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