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蜀汉风云录:那些年,主公手下的硬核打工人
带帽衣服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3章 蜀汉风云录:那些年,主公手下的硬核打工人,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带帽衣服,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建安六年(201 年)的荆州新野,秋风卷着沙尘拍打着刘备的帅帐。39 岁的刘备盯着案头的《孟子》,突然听见帐外传来马蹄声,抬头看见少年寇封骑着一匹汗血宝马,腰间配剑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这是他第一次见到寇封 —— 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之甥,生得虎背熊腰,眉峰如刀,比同龄人高出半个头。
\"末将寇封,拜见使君!\" 少年下马抱拳,声音像闷雷滚过荒原。刘备盯着他腰间的寇氏家徽,突然想起自己飘零半生,虽有关张赵,但尚无子嗣。他起身握住寇封的手:\"吾观汝器宇不凡,若不嫌弃,可愿为吾子?\" 寇封愣了一瞬,随即跪地叩头:\"父亲在上,受孩儿一拜!\" 从此,19 岁的寇封改名刘封,成了蜀汉集团的 \"法定继承人\"。
接下来的十年,刘封跟着干爹南征北战,活成了别人家的孩子。22 岁随诸葛亮、张飞逆流攻益州,在江州之战中,他单枪匹马砍断刘璋军的吊桥,为大军打开通路;24 岁驻守汉中,带着三千新兵击退张鲁的五千精兵,连曹操都在军报上批注:\"刘备有子如虎,不可小觑。\" 但所有人都知道,在刘备心里,刘封始终是个备胎 —— 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甘夫人为刘备生下嫡子刘禅,这个备胎的身份,成了悬在他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那年秋天,关羽在樊城前线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却在后方频频传来告急文书。\"令封、达发兵相助!\" 羽林军的马蹄踏破汉中的宁静,刘封盯着关羽的手令,手指捏得发白。身旁的孟达冷笑:\"关将军平日视我等如草芥,今有难却想起我们?山郡初附,若贸然发兵,万一生变,谁担责任?\"
孟达说得没错。上庸、房陵刚纳入蜀汉版图,申耽、申仪兄弟表面投降,实则暗流涌动。刘封犹豫三日,最终选择按兵不动。谁能想到,这一犹豫,成了致命错误 —— 关羽败走麦城,首级被献于孙权,刘备在成都摔了玉杯:\"逆子!汝叔遇难,竟敢不救?\" 更要命的是,刘封与孟达的矛盾已到白热化:他当众夺走孟达的鼓吹(军中仪仗),气得孟达连夜修书曹操:\"封刚猛暴戾,若不早除,必为后患。\"
建安二十五年(220 年)春,刘封带着残兵退回成都,铠甲上还沾着孟达叛军的血。他跪在刘备帐外,听见帐内传来诸葛亮的低语:\"封刚猛,若陛下千秋之后,少主如何制之?\" 这句话像一把钝刀,慢慢割开刘备心中的温情。当年那个在长坂坡为救阿斗七进七出的少年,那个在葭萌关斩将夺旗的猛将,此刻在刘备眼中,只剩下 \"威胁\" 二字。
\"赐死吧。\" 刘备背过身,不敢看刘封的眼睛。刘封接过毒酒,突然想起孟达劝降信中的话:\"微子去殷,智果别族,避祸之道也。\" 他仰头饮尽,嘴角扯出一丝苦笑:\"早知今日,当初为何要姓刘?\" 临终前,他盯着成都的城墙,仿佛看见 19 岁那年,那个在新野城头第一次披上刘氏战袍的自己 —— 原来从改姓的那一刻起,血缘就成了诅咒,权力的绞杀,从来不会因为战功而留情。
建安十九年(214 年)的成都监狱,潮湿的墙壁上爬满青苔,彭羕光着脚在砖地上踱步,髡刑后的头皮被蚊虫咬得发疼。作为刘璋治下的书佐,他因直言益州弊政,被谤毁为 \"狂徒\",髡钳为徒隶,每天扛着二十斤的石锁修城墙。但这个身高八尺的狂生,从未放弃过翻盘的机会。
刘备入蜀的消息传来时,彭羕正在护城河洗石锁。他望着江面上诸葛亮的帅船,突然扔下石锁,扒着船舷大喊:\"庞士元!庞士元!\" 庞统探头,看见一个光头囚徒挂在船上,哭笑不得:\"汝是何人,敢直呼吾字?\" 彭羕咧嘴一笑:\"广汉人彭羕,有百万雄兵藏于腹中,愿与公论天下事!\"
这一嗓子,开启了蜀汉最荒诞的求职路。彭羕闯入庞统的船舱,见庞统与宾客对饮,竟直接跳上主宾的床,翘着二郎腿说:\"待尔等饮罢,吾与士元单聊。\" 宾客们目瞪口呆,庞统却抚掌大笑:\"狂生可畏,正合吾意!\" 连夜修书刘备,联合法正将彭羕推荐为治中从事 —— 从囚徒到州牧佐官,彭羕完成了比《基督山伯爵》更刺激的逆袭。
掌权后的彭羕,把 \"狂\" 字刻进了 dNA。他在治中府门口挂了块匾:\"楚之良才,非吾莫属\",每次见刘备都拍着胸脯:\"若依吾计,五年可吞曹魏,三年能灭东吴!\" 诸葛亮宴请群僚,他指着丞相的沙盘说:\"公之谋略,善守而不善攻,若听吾言,早该出子午谷奇袭长安!\" 气得魏延拍案叫好,却让诸葛亮皱紧了眉头。
转折发生在建安二十五年(220 年)。刘备贬他为江阳太守,彭羕醉醺醺闯入马超府,拍着马超的肩膀:\"孟起啊,你我皆非刘氏旧臣,若联手掌内外兵权,何愁不飞黄腾达?\" 马超吓得手中酒杯落地 —— 他刚从张鲁处投降,正被刘备猜忌,连夜上表:\"彭羕口出狂言,欲图不轨!\"
在成都大牢,彭羕用指甲在墙壁上刻下《自辩书》:\"昔商鞅相秦,孝公不疑;乐毅辅燕,昭王委国。今臣不过酒后失言,何至於死?\" 他不知道,诸葛亮早已在刘备耳边提醒:\"羕心大志广,若放归江阳,必成后患。\" 当狱卒送来毒酒时,彭羕望着窗外的明月,突然想起当年在护城河扒船的自己 —— 原来狂傲是铠甲,也是软肋,在权力的角斗场,从没有 \"口嗨\" 的生存空间。
建安十三年(208 年)的长沙郡衙,29 岁的廖立把玩着太守印绶,望着窗外的湘江冷笑。作为刘备亲擢的长沙太守,他自认为才华仅次于诸葛亮,常对下属说:\"吾与孔明日夜论政,他曾言 ' 楚地双璧,唯吾与立 '。\" 孙权派吕蒙袭取南三郡时,他却弃城而逃,狼狈如丧家犬,却在见到刘备时振振有词:\"非立不能守,乃寡不敌众也!\"
刘备念其才,仍任命他为巴郡太守。廖立却不领情,在巴郡衙门挂满《孙子兵法》竹简,逢人就说:\"吾若守荆州,关云长岂会失策?\" 诸葛亮北伐,他在成都散布谣言:\"大军空耗粮草,不如划江而治。\" 直到李邵、蒋琬前来拜访,他终于爆发:\"先帝不取汉中,偏争南三郡,此乃庸主之策!关侯恃勇无谋,失荆州乃迟早之事......\"
这些话传到诸葛亮耳中,老丞相正在中军帐推演八阵图,手中令旗 \"啪\" 地摔在地上:\"竖子敢谤先帝!\" 建兴三年(225 年),廖立被贬为平民,流放汶山郡。临行前,他在丞相府前破口大骂:\"诸葛亮嫉贤妒能,蜀汉必亡!\" 却没看见,诸葛亮在奏表中写着:\"羊之乱群,犹能为害,况立托在大位?\"
在汶山的茅草屋里,廖立每天望着蜀汉方向叹气。建兴十二年(234 年),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来,他抱着儿子痛哭:\"吾终为左衽矣!\"—— 他终于明白,自己的 \"怀才不遇\",不过是眼高手低的遮羞布,在那个硬核的时代,光会吐槽成不了大事,能干事的人,早把口水咽进肚子里。
建安十八年(213 年)的绵竹战场,李严望着刘备的帅旗,手中令旗迟迟未动。作为刘璋的护军,他本应死守城池,却在看见刘备军中有荆州士卒时,突然顿悟:\"刘璋暗弱,非明主也。\" 他开城投降,带着五千精兵加入刘备阵营,从此成了蜀汉的救火队长。
在犍为太守任上,他创造了两个神话:马秦、高胜聚众五万造反,他只带五千郡兵,用 \"虚张声势\" 计斩杀二贼,余党溃散;越巂夷围新道县,他连夜奔袭,在山谷中设伏,用强弩射退敌军,连诸葛亮都写信称赞:\"正方治郡,如快刀斩乱麻。\" 章武三年(223 年),刘备临终前握住他的手:\"朕亡之后,卿与孔明共辅少主。\" 李严跪地叩头,心中燃起万丈雄心 —— 他要做蜀汉的霍光,却不知,权力的蜜糖里,藏着致命的毒药。
建兴九年(231 年)的祁山前线,秋雨连绵,粮草车陷在泥地里动弹不得。李严盯着运粮报告,额头直冒冷汗 —— 他答应诸葛亮十日运到的粮草,已经拖延了半个月。更要命的是,他之前夸下海口:\"纵使天塌,粮草不断!\"
他想出了昏招:派参军狐忠面见诸葛亮,谎称 \"粮草已绝,急退\",等诸葛亮退兵后,又上表后主:\"臣已备足粮草,不知丞相为何退兵?\" 企图将责任推给诸葛亮。老丞相早有防备,当庭展出李严的亲笔信,字迹从 \"雨大路滑,恳请缓期\" 到 \"军粮饶足,可战可守\",前后矛盾,铁证如山。
当李严跪在成都朝堂,听着诸葛亮宣读罪状,突然想起当年在绵竹开城投降的自己。那时的他,想的是 \"良禽择木而栖\",如今却成了 \"利欲熏心\" 的反面教材。被贬为平民的那天,他在梓潼郡的田地里种桑养蚕,望着北方叹气:\"若不贪权,何至於此?\" 建兴十二年(234 年),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传来,他知道再无复出可能,一口鲜血喷在桑树上 —— 能吏变贪吏,不过是权力路上的一次打滑,却让他坠入万劫不复。
建兴五年(227 年)的成都,刘琰的府邸里传出丝竹之声。数十位侍婢身着蜀锦,手持羽扇,吟唱着他亲自改编的《鲁灵光殿赋》,他躺在雕花软榻上,品着西域葡萄酒,对宾客说:\"此赋之妙,在于 ' 洞穿千古,气吞山河 ',非俗吏能懂。\" 作为刘备的同宗,他从豫州起就担任 \"宾客\",虽无实权,却享受着仅次于李严的待遇,车服饮食之奢侈,连刘禅都曾感叹:\"威硕公府,比朕的宫殿还华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