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设立商部
古月墨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1章 设立商部,被轮流欺负的大美人儿小说,古月墨海,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这一晚,译馆的油灯下,陈阿福与马礼逊正在校译“蒸汽锅炉图纸”。“炉壁厚度三寸,”马礼逊的圆规在图上画弧,“贵国的冶铁术,”他望着陈阿福袖口的匠作补丁,“若能改良,蒸汽船的载重能增五成。”陈阿福突然想起汉阳兵工厂的锻铁炉,算珠在掌心滚得发烫——这图纸,或许能让大清的货船,追上洋商的汽笛。
商部成立的告示贴满京城,最下方的“商学馆招生”条目格外醒目:“凡商人子弟,可学洋文、算盘、测绘。”渠本翘的儿子渠源潮摸着新领的《商部算学课本》,发现里面夹着陈阿福译的“海外贸易测算口诀”,嘴角不禁上扬——这算筹,终于不再是衙门的利器,而成了商人的算盘。
三个月后,第一艘挂着“商部监理”灯笼的福船驶往吕宋,船舱里除了茶叶,还装着译馆新出的《南洋海图》。陈阿福站在船头,望着马礼逊送的罗盘,指针正对着《周髀算经》里的“南斗方位”——中西算学的经纬,终于在商船的航线上,织出了新的治世光谱。
商部的算盘与译馆的墨笔,从此成了京城的新风景。李煌知道,设立商部不是终点,而是让算筹从衙门走向商路的开始;陈阿福明白,翻译西学不是崇洋,而是让老匠人的锤头,能敲出蒸汽时代的声响。而那些在商部挂号的商人、在译馆苦读的学子,正用自己的算盘和笔尖,续写着数据治世的新篇章。
正阳门的铜铃依旧在响,商部匾额上的金漆在夕阳下愈发耀眼。当渠本翘的商队带着“官商分利”的黄册启程,当译馆的学子捧着《几何原本》走进商船,所有人都知道,这场始于算盘的改革,正从朝堂走向江海,从古籍走向世界——而这,才是数据治世的真正锋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