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墨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6章 江南织造,嘉庆变法:数据治国,古月墨海,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七月初七,苏州织造局的青石板路上,提花机的“咔嗒”声混着蝉鸣,震得廊下悬挂的算盘珠微微颤动。李煌盯着《纺织工匠流失表》,指尖划过“乾隆五十年后机匠减四成”的记录,忽然听见隔壁院落传来争执:“糙米配给又减两成,老子不如去当流民!”
“住口!”陈阿福的短辫甩过肩头,袖口“匠人甲等”徽记在织机铜件上投下阴影,“皇上刚批了《机匠计酬章程》,”他展开算盘算好的工单,“熟手每日织锦两丈,得银一钱二分;生手学满三月,可升二等——比领糙米强三倍。”
争执的机匠盯着工单上的火漆印,那是数据房新制的“产量-薪酬对照表”,每匹锦缎的经纬数、花色复杂度都标得清清楚楚。他忽然想起去年在枫桥看见的流民潮,妻子抱着夭折的孩子蜷缩在织机旁——若当时有这章程,或许孩子能喝上一碗米糊。
“拿算盘来。”李煌对算学吏低语,珠串在指间打得山响,“按《天工开物·乃服》的提花机改良法,每台机每日可多织半丈,”他指向织机上新增的“齿轮联动装置”,“陈师傅改良的机轴,让挑花匠省了三成力——这些多出的产量,足够给机匠加两成配给。”
机匠们的目光落在算盘上,当算珠显示“月增银三钱”时,骚动渐渐平息。陈阿福趁机掏出《匠人安全手册》,上面画着“辫梢束铁环防缠机轴”的图示:“明日起,工坊发护辫布,每月两尺——命比锦缎贵。”
黄昏,李煌带着算学吏闯入“和珅旧织房”,霉味混着樟脑香扑面而来。案头的《洋商订货单》上,“倭缎、羽纱”的需求量比十年前增五成,却因机匠流失屡屡延期。“按新章程,”他用算盘核计,“招募流民培训机匠,三个月可补缺口——数据房已算清,流民转化率每增一成,织局产值增两成。”
更鼓响过三声,嘉庆帝的御辇停在织局后巷。他摸着提花机上的“陈记”款识,想起前世在博物馆看见的“苏州宋锦”,忽然对陈阿福说:“把织机按‘提花、素织、染整’分作三班,就像冶铁坊的流水线——算盘算得出分工,就能算出效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