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墨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8章 教育的普及,嘉庆变法:数据治国,古月墨海,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嘉庆十九年冬

腊月初七,乾清宫西暖阁的数据房内,炭火烧得通红,嘉庆帝盯着面前三尺见方的“扫盲进度图”,三色丝线绣就的直隶、江苏、陕西三地识字率曲线,正从深灰向浅红蜿蜒。案头摆着个尺许高的竹篾留声筒,筒身刻着“官话廿四韵”,尾部“四海同音”四个小篆填着金粉——正是王大栓差人快马送来的样品,筒内簧片用江南竹篾混着岭南藤条制成,能录放十里内的清晰人声。

“江苏布政使司呈来‘识字绣样’,”军机大臣曹振镛展开明黄册页,绢面上绣着苏州织工的习字场景,“将‘经、纬、梭、锦’等字绣于织机挡板,旁注吴语读音,三月间织工识字率已达六成。”他花白的胡须在炭火映照下泛着暖意,袖口露出半幅陕西快信,“陕甘总督报,榆林府把官话编进信天游,牧羊倌唱着‘羊儿叫(jiào),日头照(zhào),认得字来心不躁’,竟让横山一带识字率翻了番。”

嘉庆帝指尖划过留声筒上的竹纹,忽然想起去岁在保定城隍庙见过的灶王爷识字画:戴官帽的灶君立在灶台边,两侧对联“灶前识五谷,锅里煮千言”用直隶土话和官话双注,底下还画着冒热气的铁锅与谷穗。那些带着油烟气的改良,比数据房里算学家拨弄的算盘珠子更让他触动。“去岁在保定,见百姓把识字板当门神挂,”他忽然开口,朱笔在“江苏识字绣”条目下画了个圈,“可见百姓畏官话如畏官文,却信字能融于烟火。”

曹振镛颔首:“皇上圣明,直隶王大栓等人正将官话编入市井俗谚,譬如‘蒸馒头要认得火(huo),算粮账要认得斗(dou)’,百姓易懂易记。”他递过直隶总督署新绘的“民生安全度热力图”,保定府周边的浅红区块已泛起粉意,像初绽的梅蕊。

嘉庆帝接过图卷,目光落在“赋税弹性表”的修订案上——这是他去年力推的新政,规定识字率达五成的州县可减赋税一成。“识字非为科考,”他忽然提笔,在《嘉庆会典》修订稿上添了段朱批,“乃让百姓看得懂契约、算得清账目、辨得明赈单。尔等记着,真要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先得让普天之下皆识王字。”

窗外忽有细雪飘落,数据房的算学家们围在丈许长的“全国识字率均值”木架前,铜制算珠碰撞声此起彼伏。嘉庆帝起身望向北墙悬挂的“语言光谱图”,那是十年前他让钦天监绘制的,将全国方言按地域分色,如今直隶的“浅红官话区”正像融化的春雪,向周边浅蓝的吴语、土黄的秦语区浸润。

“还记得乾隆朝编《四库全书》,”嘉庆帝忽然对曹振镛道,“纪昀曾说‘字乃国之经络’,那时只当是文人酸话,如今方知,百姓不认字,经络便不通。”他指着留声筒,“让王大栓在新疆多制些此物,天山南北的伯克、阿訇,须听得懂朝廷的‘免税令’,也让咱们的将军、都统,听得懂百姓的‘诉苦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重生相亲时,死也不嫁愚孝男

流浪的三色猫

本来种田就烦,他们还抢着入赘

糖醋百骨

梦启七零携空间找军官老公负责

星月掩云

重生之庶女惊华

云在青霄水在瓶

鉴宝:开局觉醒黄金瞳

唔哩小皮

重生悍卒:从强制发老婆开始

薄荷色的小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