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墨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番外第9章 如履薄冰,嘉庆变法:数据治国,古月墨海,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1909年3月,戌时三刻,江南局的蒸汽灯将车间照得如同白昼,二十八盏弧光灯在穹顶排列成北斗形状——在德国技师眼中,这不过是清国匠人对「天人合一」哲学的具象化装饰。陈阿水戴着詹天佑改良的竹纤维手套,指尖捏着便携验硫石,在抗磁钢毛坯上划出半寸深的痕迹。验硫石接触钢面的瞬间,表面泛起淡青色——隐铁率87%,这个数据在德国克虏伯公司的材料学报告里,被归类为「东方矿石的偶发性磁导异常」。
「阿水哥,德国佬又来拍那些破旗子了,」学徒阿福压低声音,工装袖口的「丰稔纹」布标被他刻意遮掩,「他们的磁导仪连咱们的菜刀都要测三遍。」
陈阿水抬头望去,三名德国技师正围着蒸汽差分机拍照,镜头反复对准操作台边缘的云雷纹刻痕——那是铁锚堂的「北斗阵」信号标记,却被《柏林工业周报》解读为「清国匠人对齿轮美学的原始追求」。海因里希技师用镊子夹起桌上的抗磁砂碎屑,在放大镜下观察:「像是辉铋矿,但杂质含量过高,」他对着助手摇头,「难怪他们的铁轨寿命只有普鲁士钢的六成。」
「校准磁场?」海因里希听到陈阿水的解释,发出短促的笑声,「你们的《天工开物》里有蒸汽差分机的操作规程?」他举起徕卡相机,拍下匠人敲筹的画面,打算在《应用物理学报》的「东方工业民俗」专栏发表,标题暂定为《竹筹节奏与齿轮共振的关联性猜想》。
陈阿水用算筹指了指蒸汽差分机,铜制飞轮上的「神机营监制」刻痕在德技师眼中只是皇权对工业的象征性冠名。他忽然用德语开口:「基尔港的轴承锈蚀,或许该试试竹碳除锈法?」话一出口便后悔——去年柏林工业展上,清国展台的竹碳肥皂被抢购一空,如今欧洲贵族用其作为洁面珍品,却没人想到用于机械维护。
技师们果然露出困惑神情,其中一人翻出情报手册,念道:「清国抗磁钢技术...疑似与马尾海战相关?」但很快嗤笑出声:「那场战役的胜利明明是法国舰队误触暗礁,和钢材有什么关系?」他们不知道,「平远号」的抗磁钢甲板确实抵挡住部分炮击,但法国军事年鉴将其归因于「东方木材的神秘韧性」。
陈阿水将验硫石按在钢面上,青色纹路在德技师看来只是矿石与酸性试剂的化学反应。「《周易》爻变?」海因里希挑眉,「我在上海城隍庙见过类似的签筒占卜,你们匠人是不是把算筹当卦签用?」他完全没注意到,八卦方位的中心正是铁锚堂基隆矿场的经纬度投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