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墨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番外第39章 侨胞看报,嘉庆变法:数据治国,古月墨海,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1916年3月5日,新加坡丹戎巴葛港的蒸汽货轮汽笛轰鸣。小李蹲在码头暗处,望着信鸽扑棱棱飞向北方,鸽尾绑着刻有「工」字的竹片——那是南洋匠人公所的密信。码头上的《南洋商报》被海风掀起一角,头版「北京公债疑云」配图里,周自齐在发行会上的身影模糊不清。小李摸出藏在槟榔袋里的微型算筹,筹身「节用」二字刻痕里还沾着三年前父亲沉船时的海水——当时满载抗磁竹炭的木船在马六甲被北洋军舰击沉,临终前父亲将算筹塞进他掌心。
「小李!荷兰人的磁导货柜要过磅,带你的算筹来!」工头的吼声打断思绪。他抓起帆布包,里面的「椰炭密纹器」用椰壳炭粉混橡胶制成,敲击时能发出避开磁导监测的声波。货柜上的「西门子」铁牌在阳光下发烫,他用算筹轻叩柜门,通过回声辨出抗磁砂纯度——这手绝活,是铁锚堂星洲分舵林师傅所授。
三天后的星洲匠人公所内,煤油灯将林师傅的算筹影子投在沙盘上。「上海的蒸汽鲸骨是前清留洋匠人所造,」筹尖点过黄浦江上的竹炭模型,「铁锚堂要用公债激活算理矩阵。」小李盯着染蓝的抗磁砂颗粒,想起上周押运的茶叶箱——此刻它们正漂向上海,箱底藏着南洋抗磁砂。他摸出剪报上的「恤兵券」报道,周自齐算筹断口的「恤」字,在南洋竹炭兑换清单里等价三斤冬棉。
窗外鸽哨突响,信鸽脚上竹片刻着「七衡图已成,鲸骨今夜鸣」。林师傅掏出怀表,表盖内侧「工」字徽记在煤油灯下忽明忽暗,指针指向亥时三刻——外滩蒸汽钟即将敲响《算理歌》。
3月25日,马六甲海峡的货轮底舱里,小李趴在货柜上假寐,耳贴椰炭算筹捕捉异常震动。荷兰水手搬运的木箱缝隙漏出幽蓝粉末,他默数脚步声算出三十支西门子磁导枪。水手长靴底的铁锚图案让他心头一紧——那是布劳恩的「精密」标志。他咬碎藏在槟榔里的微型算筹,高频振动通过蒸汽管道传向深海监听船,与此同时,木箱里的抗磁砂正被椰炭声波篡改频率。
3月30日,星洲码头值班室的报纸头条炸开:「柏林实验室爆炸,西门子磁导技术链断裂」。小李望向窗外旋转的蒸汽雷达天线,那是周玳从哈佛寄来的设计图,算筹校准的天线正将荷兰人的信号引向虚空中的算理陷阱。林师傅递来刻着「工器」的竹片密信,小李摸出父亲的旧算筹,断口不知何时被修成「工」字。
「该寄新一批椰炭了,」林师傅敲了敲南洋抗磁竹林地图,「掺点丁香,让北洋的磁导仪闻香迷航。」小李将算筹浸入椰炭桶,黑色粉末中浮出隐约「民」字——千里之外的上海,周自齐的算筹正将同样的字压进公债总账。海风裹着椰香掠过码头,他望着信鸽消失的北方,忽然明白算理文明的火种,正从星洲竹炭、黄浦鲸骨,到每一个敲着算筹的掌心,织成照亮黑暗的巨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