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洞的遗迹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药王洞的遗迹,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云台山现存与孙思邈相关的遗迹主要集中在茱萸峰区域,以药王洞为核心,辅以药王庙及周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药王文化”地标。以下是具体遗迹的详细介绍:
一、药王洞:核心历史遗迹
位置与构造
药王洞位于茱萸峰半山腰,朝向东南,高10米、宽11米、深约60米,洞顶有天然石口。洞内空间开阔,可容纳数十人,洞口地势险要,需沿陡峭石阶攀登而上。
现存文物与历史印记
1. 金代石像群:洞内供奉孙思邈及其两位门徒的石像,为金代当地人李天佑等人捐资雕刻,造型古朴,衣纹简练,体现了金元时期的雕刻风格。石像保存完好,是研究道教造像艺术的重要实物。
2. 清代禁赌碑:洞口立有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的“永远禁止赌博碑”,记载古代香客夜宿峰顶时聚赌的乱象,以及地方官府禁赌的措施,侧面反映了药王洞作为宗教活动场所的历史功能。
3. 千年红豆杉:洞口生长着一株高约20米、需三人合抱的红豆杉,树龄逾千年,相传为孙思邈亲手种植。其根系深扎岩壁,枝叶繁茂,成为药王洞的标志性自然景观。
历史关联与传说
尽管唐代文献未明确记载孙思邈在此隐居,但明清《修武县志》《怀庆府志》均提到药王洞为其采药炼丹处。洞内金代石像和清代碑刻的存在,表明自金元时期起,民间已将此地与孙思邈关联,形成“药王济世”的集体记忆。
二、药王庙:官方祭祀场所
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药王庙位于焦作市山阳区李贵作村北,距云台山景区约10公里,是孙思邈被封为“药王”的核心场所。该庙始建于北宋政和年间,现存大殿为元代建筑,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色与文化价值
1. 元代木构大殿:大殿面阔三间,单檐悬山式屋顶,采用“减柱造”技法,内部空间开阔。梁架结构保留金元时期特征,如驼峰、插昂等,是河南现存早期木构建筑的典型代表。
2. 透灵碑与药王井:庙内保存一通透灵碑,碑身刻有《易经·泰卦》符号,象征“天地人三才”,隐含孙思邈“天人合一”的医学思想。另有“药王井”一口,井水清冽,相传孙思邈曾用此水制药。
3. 千头柏与子母槐:庙内古柏虬枝盘曲,相传为孙思邈亲手种植,因其枝干分杈繁多而得名“千头柏”。院中有两株古槐相连,称为“子母槐”,寓意药王济世救人的慈悲心怀。
历史故事与官方认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