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灶遗珍·老君草记
作者李涌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丹灶遗珍·老君草记,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作者李涌辉,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楔子:紫府丹炉腾紫焰,药渣坠地化青藤
三十三天外的兜率宫,紫雾缭绕,丹香彻宇。太上老君端坐八卦炉前,鹤发童颜,手持拂尘,正炼“利水仙丹”。这丹药以天河之水、昆仑之冰、玄洲之砂为引,合八卦之数,采四时之气,欲解三界“水湿之壅”。炉中真火由六丁六甲催动,焰分五色,映得老君的金丹冠熠熠生辉。
忽一日,丹成之际,炉盖轻启,一道霞光冲天而起,散落几滴药渣,如流星坠向凡尘。老君微睁慧眼,见药渣落于中原沃土,触地即生,瞬间化作万千藤蔓——茎带棱,如丹炉之沿;刺似砂,如炼丹之屑;叶展五裂,似火焰之形;汁呈乳白,似未凝之丹。他捻须笑道:“此物虽为药渣,却含丹火余烈,得水土滋养,当能清利下焦,解人间水湿之厄。”遂任其生长,未加干涉,只将其性味记于《丹经》,待他日机缘成熟,自会显其神通。
谁知数百年后,人间恰逢“火运太过”之年,“少阳相火”肆虐,五运失常,六气乖戾,中原大地爆发“五淋”瘟疫——石淋者如刀割,气淋者似绳牵,血淋者若泉涌,膏淋者如脂膏,劳淋者似抽空。百姓求神拜佛皆无效,哀嚎遍野,怨气直冲斗牛。老君在兜率宫闻之,叹曰:“天道循环,因果不爽,该是此草出世之时也。”遂唤来仙童,命其携《丹草要诀》下凡,指引世人……
第一卷:五淋肆虐人间苦,仙童携诀下凡尘
(一)瘟疫横行五淋生
东汉光和七年,洛阳城外的“杏花村”,已被瘟疫笼罩。村东头的李木匠,前日出工还好好的,次日便尿痛如针扎,小便时需咬着木棍,排出的尿液中竟有碎石,正是“石淋”;西头的张寡妇,连日哭泣,忽然小腹坠胀,小便涩滞,时断时续,此为“气淋”;更有孩童尿如米汤,老人尿中带血,整个村子如被无形的网困住,连药铺的“八正散”都已售罄。
(二)医家束手叹无方
县太爷请来的名医王仲景(非医圣,同名),望着满街病患,眉头紧锁。他诊脉后道:“此乃‘火运太过,湿热下注’,膀胱气化失司,如釜底加薪,水液沸腾而水道不利。”开了清热利湿的方子,却因药材短缺,收效甚微。有百姓求神问卜,巫医画符念咒,反使病情加重,“符咒属火,更助邪热”,王仲景摇头叹息。
(三)兜率宫中观凡尘
兜率宫内,太上老君透过水镜,见人间疾苦,对仙童清风道:“那五淋之症,根在‘水湿郁而化火’,恰需吾丹炉遗落的药渣化解。此草名‘老君丹草’,性苦寒,得丹火之余烈,能清热而不寒凝,利湿而不耗阴,正合‘热者寒之’之理。”遂将一卷《丹草要诀》交予清风,“你下凡指引,教他们采草制药,切记要顺天时,合地理。”
(四)仙童化俗传妙法
清风仙童化作游方道士,背着药篓,来到杏花村。见李木匠正痛得打滚,遂取出一株带刺藤蔓,道:“此草生于丹炉药渣,能解五淋之苦。采时需向东方三拜,感青帝生气;用井水浸泡,取天一之精;砂罐慢煎,得土气调和。”李木匠半信半疑,让儿子按法采草。
(五)丹草初显通淋效
李木匠的儿子采来丹草,向东方三拜后,洗净切段,用砂罐煎了一碗绿褐色药汤。李木匠捏着鼻子喝下,初时味苦如胆汁,片刻后却觉小腹温热,继而尿道如被清泉冲刷,竟顺畅地排出尿液,其中夹杂着几粒碎石,疼痛顿减。“神了!”他翻身坐起,奔走相告,村民们纷纷涌向村外的荒坡,寻找那救命的“老君丹草”。
第二卷:丹草五行含妙理,阴阳相济治淋症
(一)金刺破瘀如丹砂
清风仙童向村民讲解:“此草茎上尖刺,属金,得丹炉煅炼之性,如微缩的金丹,能刺破膀胱淤滞。”他取刺烧成灰,吹入尿道(古法,现代禁用),治石淋特效,“金能生水,刺灰入膀胱,能化结石如碎金。”村民们发现,秋后的刺更坚硬,化结石之力更强——因秋属金,得时气之助。
(二)木茎疏泄似丹枝
丹草的藤蔓左旋缠绕,如八卦中的“巽木”之象。清风道:“木主疏泄,此茎能疏肝理气,治气淋如神。”他教患气淋的张寡妇,用春藤配柴胡煎水,“春属木,藤得木气,能解肝郁,如春风吹散乌云。”张寡妇服药后,连连打嗝,郁气排出,小便随即通畅,藤蔓的走向竟与她舒畅的气息相应。
(三)火叶清热若丹焰
叶片五裂,如丹炉火焰,色深绿近黑,属火。清风让王仲景品尝:“叶味苦性寒,却暗藏丹火余温,能清膀胱之热,而不伤及肾阳。”治热淋时,他用夏叶配栀子,“夏属火,叶得火气最盛,如添柴助燃,反能泻火,此‘以火攻火’之妙。”有血淋患者服后,尿色由红转黄,叶渣晒干后竟呈焦黑色,如燃尽的丹炭。
(四)水根润下仿丹泉
丹草的根须深入土中,色白多汁,属水。清风道:“根得地下之水,能滋肾阴,利水道,治劳淋最佳。”他教老人用冬根炖羊肉,“冬属水,根得水气藏于内,能补而不滞,如丹泉滋养丹田。”有老丈患劳淋十年,服后竟能下地耕作,根须断面的纹理,恰似丹炉中的水纹。
(五)土性调和如丹泥
丹草能在贫瘠土地生长,得土气最厚。清风强调:“无论叶、茎、根,需经炮制(炒、蒸),得土气调和,方能入脾胃,助运化。”他让村民将丹草叶用灶心土炒过,“灶心土属土,能制苦寒,如丹泥包裹丹药,使其药性平和。”这体现了土能载四行,正如脾为后天之本,能运化水湿,也能承载药力。
第三卷:顺时采炼合丹道,春生夏长藏玄机
(一)立春采芽通肝气
清风仙童按《丹草要诀》传授:“立春后五日采嫩芽,此时芽尖带露,得木气初动,能疏肝利胆,治气淋初起。”村民发现,春芽嚼之微辛,带清苦,如含一颗小丹丸,咽下后胁肋处竟有松动感。有书生因科举失利生闷气,患气淋,服春芽汤三剂,竟在梦中大哭一场,醒来后小便通畅,“肝气疏则水道通”。
(二)夏至摘叶清胃火
夏至日正午,丹草叶片舒展如掌,清风道:“此时叶得火气最盛,丹火之性外露,善清胃火下移之热淋。”采叶时需在午时三刻,“取日中真火,助药力升腾”。李木匠的石淋,就是用此时的叶配金钱草,“叶清热,草化石,如丹砂点石成金”,七日后排出结石,石上竟有叶纹。
(三)秋分割藤利关节
秋分时节,藤蔓坚韧如绳,清风教村民割藤入药:“此时藤得金气肃杀,能通利关节,治石淋引起的腰痛。”将藤条晒干切段,与桑寄生同煎,“藤走经络,桑寄生补肝肾,如丹绳牵引,使结石随尿而出”。有挑夫患石淋兼腰痛,服药后竟能挑着担子走路,藤蔓的韧性仿佛传到了他的腰上。
(四)冬至挖根固肾精
冬至夜,地脉阳气初动,清风道:“此时挖根,得坎中一阳,能固肾精,治劳淋日久。”挖根时需带泥土,“土能护根气,如丹盒藏珍”。老药农按此法采根,发现根须上的泥土竟不沾手,“此乃丹气护持”,与枸杞同炖,治好了多位老人的夜尿症,“根藏精,枸杞补精,如双丹合璧”。
(五)炮制如炼九转丹
清风强调:“丹草炮制,如炼九转还丹,需循法度。”他演示四法:酒蒸藤根(助活血),蜜炙叶片(防苦寒),炭炒茎刺(增强止血),盐渍种子(引药入肾)。“每转炮制,药性一变,如丹炉淬火,去粗取精。”王仲景记录道:“酒蒸根治血淋,蜜炙叶治热淋,炭炒刺治石淋,盐渍子治劳淋,各有专攻。”
第四卷:四气五味含丹性,归经入腑解淋愁
(一)苦寒清泄治热淋
清风向王仲景详解丹草性味:“叶味苦性寒,气带焦香(丹火余气),入膀胱经,直泻湿热之邪,如丹砂入釜,能化浊为清。”治热淋时,他让患者用叶煎水,加少许蜂蜜,“苦甘相济,如丹药有糖衣,既除热又适口”。有患者服后,尿液先黄后清,尿道灼热感如被丹泉浇灭。
(二)辛散透表解气淋
春藤味辛带苦,性微温,入肝经。清风道:“辛能发散肝郁,苦能燥湿,治气淋如解绳结。”他教村民用春藤配陈皮、香附,“藤如绳,理气药如解绳器,共解气滞之淋”。有妇人因婆媳不和生闷气,患气淋,服药后矢气频作,如放鞭炮,气顺后尿也通了,“气行则水行”。
(三)甘淡渗利消石淋
丹草的老藤经炮制后,味转甘淡,性平和,入肾经。清风道:“甘能缓急止痛,淡能渗利排石,如丹药化坚为柔。”他用藤条配鸡内金、海金沙,“三药合力,如錾子、锤子、簸箕,共治石淋”。有石匠患石淋三年,服药后排出的结石,竟能被藤条的煎液溶解少许,“此乃丹性融石之证”。
(四)酸涩收敛止膏淋
丹草的种子味酸涩,性平,入脾经。清风发现其能“固涩止浊”,治膏淋(小便如米泔)。他将秋籽炒香,研末冲服,“炒后涩中带香,能收而不滞,如丹粉固色”。有染匠患膏淋,服后尿液渐清,籽粉与尿液中的膏脂相遇,竟凝成小块,“此乃涩能收浊之验”。
(五)归经有序如丹道
清风总结:“丹草各部,归经有序:叶入上焦(肺与膀胱,肺为水之上源),藤入中焦(肝与脾),根入下焦(肾与膀胱)。治五淋需分三焦,如炼丹分上中下炉,各司其职。”王仲景据此创“三焦分治方”:上焦用叶清肺热,中焦用藤疏肝脾,下焦用根利肾水,临床屡试不爽,叹曰:“此草深得丹道之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