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民思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70章 刘邦驾崩,大谋谋天下,天民思想,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在悠悠华夏历史的漫漫进程中,那是一个风云变幻、波谲云诡的年代。秦末的烽火硝烟刚刚散去,楚汉相争的金戈铁马之声犹在耳畔回响,而新的王朝秩序尚未完全稳固,一切都还处在动荡与变革的风口浪尖之上。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刘邦,这位从市井街巷中崛起,历经无数沧桑与磨难,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坚韧的意志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最终登上皇位,成就一代帝业的传奇人物,在他六十二岁那年,遭遇了一场足以撼动他帝王之躯、令他心力交瘁的沉重打击——燕王卢绾叛逃匈奴。
彼时,塞外的风沙似乎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所震惊。狂风呼啸着席卷而过,扬起漫天沙尘,那滚滚黄沙仿佛也在为这王朝的波澜而叹息。这沙尘弥漫的景象,就如同刘邦此刻的心境,混沌而迷茫。当刘邦闻此噩耗,气懑之情犹如汹涌澎湃的潮水般在他心中肆意翻涌。多年来,他在这帝王之位上,表面上风光无限,实则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积压在心底多年的愤懑与忧虑,在这一瞬间如决堤的洪水般爆发出来,让他觉得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灰暗无光,往昔的壮志豪情在这一刻也似乎被这沉重的打击消磨殆尽。
而这股难以遏制的气愤,如同锐利的刀刃,深深刺痛了他那早已因多年征战而伤痕累累的身体。尤其是那道在荥阳与项羽对垒时留下的致命箭伤,在这盛怒与忧愤的双重冲击下,竟无情地复发了。曾经看似已然平息的伤痛,此刻如同一头蛰伏已久的猛兽,再次从黑暗中咆哮而出,以一种愈发凶猛的态势,将刘邦笼罩其中。
思绪不由自主地回溯到那场惊心动魄的荥阳之战。那是楚汉相争中一场关乎天下归属的决定性战役,其激烈程度超乎想象。战场上,每一寸土地都仿佛浸泡在双方将士的热血之中,那殷红的血迹诉说着战争的残酷。每一阵风声都似乎裹挟着战斗的惨烈,凄厉的呼号声在空气中回荡,让人毛骨悚然。刘邦屹立于城墙之上,身着厚重的铠甲,面色凝重,眼神却坚定无比,有条不紊地指挥着汉军的防御与反击。他深知,这场战役的胜负,将直接决定着他和项羽谁能最终问鼎天下,谁能成为这片广袤大地的主宰。
可命运的齿轮却在不经意间发生了转变。在混乱的战场上,一支流矢如死神之镰般,以极快的速度,毫无预兆地朝着刘邦疾射而来。刘邦只觉胸口猛地一痛,还未来得及有任何反应,那流矢便已深深地嵌入了他的身体。刹那间,鲜血从伤口处涌出,迅速染红了他的衣衫。城下的楚军见状,顿时发出一片震耳欲聋的欢呼声,那如同雷鸣般的声音在战场上回荡,仿佛给他们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士气大振。楚军开始更加猛烈地发起攻击,他们如潮水般涌向汉军的防线,那连绵不绝的喊杀声,仿佛要将楚军的意志化作实质,去冲垮汉军的抵抗。
而汉军这边,在看到主将受伤后,士气瞬间低落了下来。那股原本昂扬向上、笼罩在心头的斗志,仿佛被一阵寒冷的夜风吹散殆尽。他们在城墙上,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恐惧与迷茫,仿佛看到了这座城即将沦陷,看到了自己的命运也将随之被改写。士兵们的动作变得迟缓,防御也出现了漏洞,楚军的进攻愈发猛烈,形势岌岌可危。
然而,刘邦绝非等闲之辈。即便身体遭受着巨大的伤痛,他的眼神中依然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深知,此时他的每一个举动都关乎着汉军的胜负、楚汉天下的归属。于是,他强忍着创痛,拒绝了部下试图进一步治疗和庇护的请求。部下们围在他身边,目光中充满了担忧与关切,他们纷纷劝说刘邦下城墙进行救治,可刘邦只是微微一怔,随后便咬紧牙关,在众人搀扶下,只是对那伤口作了简单包扎处理。他深知,此刻他不能倒下,他必须要稳住军心,给士兵们树立起胜利的信心。
当他再次出现在城楼上时,仿佛给汉军注入了一股无形的力量。那原本低落至谷底的士气,瞬间被他那坚毅的身影和无畏的神情所点燃。汉军将士们看着自己的领袖,心中涌起一番豪情壮志,他们高呼着口号,拿起武器,再次与楚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在那波涛汹涌的战场上,刘邦就如同定海神针一般,稳住了汉军的军心,成功地打退了楚军的进攻。这场战役的胜利,让刘邦在楚汉相争中占据了有利的位置,也为他日后建立大汉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可这场胜利,却未能掩盖刘邦伤势加重的现实。那道箭伤,由于没有得到及时且妥善的处理,加之当时军中医疗条件有限,物资匮乏,缺医少药,始终如同一个顽固的阴影,缠绕着刘邦的身体。据说,这一箭并非擦伤或是轻伤,而是直接射到了刘邦的胸膛上。幸运的是,箭伤的位置和深度尚算可控,若是在其他关键部位,亦或是箭伤更深,怕是当场就会要了刘邦的命。
也正因这箭伤一直未能得到根治,随着岁月的流逝,刘邦的身体逐渐走向衰老,抵抗力也变得越来越差。每当天气稍有变化,风寒湿邪便会如无孔不入的幽灵,悄然侵蚀着他的身体,让他时常陷入病痛的折磨之中。每到阴雨天气,伤口处便会传来阵阵剧痛,让他夜不能寐。他时常在睡梦中被疼痛惊醒,望着窗外的夜色,心中感慨万千。曾经那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他,如今却被这小小的箭伤折磨得痛苦不堪。
当然,关于这箭伤的来历,亦有另一种说法,认为刘邦是在征伐英布时所中流矢。然而,这种说法存在诸多疑点。毕竟,刘邦在征讨英布前,就已经开始频繁发病。而且,若是与英布作战中所中流矢,那应属于新伤,虽说可能伤势亦重,但相对而言,治疗起来不应如此棘手,也不会让刘邦自己都觉得医治无望。所以,大多史学家更倾向于刘邦的箭伤,是在荥阳与项羽对垒时所留。
虽说吕后此时已对刘邦没了多少深厚感情,可出于维护自身地位、稳定朝中局势的考量,也曾假意关心过刘邦的箭伤,甚至表示希望能寻得一位医术高明的良医,为刘邦彻底治愈这多年的旧疾。然而,心怀警惕的刘邦却并未领吕后的情,反而觉得吕后此举别有用心,如同狐狸给鸡拜年,没安好心。说不定在为自己疗伤的过程中,暗中密令所谓的“良医”对自己的身体做些什么手脚,加害自己。刘邦深知吕后的野心和手段,这些年在朝堂上,吕后的势力逐渐壮大,他不得不对她保持警惕。
不仅如此,刘邦历经无数世事,早已是个通透豁达之人。他常常自嘲,自谓一介布衣,凭借着那三尺长剑,便一路披荆斩棘,取下了这万里江山,这一切皆为天命所归。如今在这垂暮之年,即便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也能坦然面对,故而对医治这久治不愈的痼疾之事,并未太过放在心上。他觉得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既然天命如此,又何必苦苦挣扎。
而卢绾的叛逃事件,给刘邦原本就沉重的心情,又增添了几分沉重的色彩。他不禁对当初与自己一同出生入死、并肩作战的兄弟之情产生了深深的疑虑。在那些昔日的兄弟中,他首先想到的是樊哙。樊哙一直以来都是刘邦最为信任和倚重的兄弟之一,他性格耿直,对刘邦忠心耿耿。在鸿门宴上,樊哙不顾个人安危,闯入营帐,力保刘邦安全,其英勇无畏的形象至今仍历历在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