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剑远行提示您:看后求收藏(恰如新婚燕尔,锐评《长安十二时辰》,盛唐挽歌,携剑远行,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恰如新婚燕尔,锐评《长安十二时辰》
恰如新婚燕尔,锐评《长安十二时辰》</p>
开题声明顺便叠甲,我不评论别人的书本身如何,不说好也不说不好,而是评论这种社会文化现象。</p>
近年来文化圈的盛唐风盛行,可以说是这部作品带起来的。</p>
《长安十二时辰》一共68万字,这是最不起眼的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任何关于这本书的其他东西,都没有全书“只有”68万字来得重要。</p>
少了写不够,多了要崩塌,这个篇幅已经决定了书一切。</p>
读者老爷们对此都是不知道的,可能连那个地点在唐代叫什么名字都不知道!</p>
作者当然可以乱编一个,可是……编的就是编的啊,它和历史上的真正模样,一定是天差地别。读者虽然不一定能知道你是编的,但他们一定能感觉出不对劲不对味。</p>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请您用浏览器来访问!</p>
一天之内发生的事情浓缩起来是精华,把时间跨度放到十年以上,就会没什么东西好写,剧情节奏松弛到不能看,比老太太的裹脚布还不如。</p>
这是历史文作者,所逃不出的“摄像框诅咒”。</p>
那如同恶鬼一般丑陋的身躯,不是读者和观众老爷们想看的。</p>
大唐的风貌是长安城里那点事?还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面说的“大唐驿道发达,每隔30里有一驿站”这样稍有逻辑的人都能看出的胡说八道?</p>
大唐的东北、西北、江南、两京,都各有特色,都是大唐风貌,怎么就长安是大唐了?其他地方就没风貌?还是不值得去写?</p>
好,继续回到小说的问题上。</p>
好吧,类比的例子说完,回到《长安十二时辰》这本书。</p>
《长安十二时辰》编了不少至今尚未被公开拆穿的考据,但它确实向观众读者反映了盛唐时的长安风貌,瑕不掩瑜。</p>
接下来的问题是,然后呢?</p>
然后发生了什么。屌丝跟女神亲过嘴以后,甚至床上打过扑克以后,然后呢?然后做什么?</p>
新婚夫妻甜蜜度蜜月回来以后,他们要面对什么?</p>
假如三十岁才结婚,他们活到七十岁,这剩下的四十年,他们要面对的是什么?</p>
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读者思考。</p>
观众老爷们心善,见不得血,打死的时候要拖远一点!</p>
读者与观众,其实就是晚唐五代的牙兵,而作者不过是类似无权无势的节度使罢了。节度使不能满足牙兵们日益旺盛的需求,牙兵们就要造反。</p>
假如,我是说假如我现在想续写《长安十二时辰》,要怎么写呢?</p>
电视,话剧,魔术,小品等等,同样遵循这个规律。</p>
甚至那时候让他下一秒就因为爱情死掉,他也会无怨无悔。</p>
他在乎的是国家,而非百姓死活。</p>
假如,写一本小说,或者拍一部电影,让这個时刻聚焦在初恋情侣第一次说出“我爱你”或者希望天长地久那个时刻,让所有剧情都围绕着这一刻,我相信所有观众的思想都会被升华。</p>
虽然这不代表一个月以后,他们就不能换伴侣。或许那个时候他们换了伴侣,同样感觉幸福。</p>
看到这篇书评的读者,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初恋,有没有新婚过。我时常都跟别人说,真诚的婚姻和真诚的感情,当说出“天长地久”的那一刻时,正在说话的那个人,我相信他此时此刻的感情绝对是真实的,发自内心的。</p>
里面一个个色彩鲜明(虽然不一定真实)的人物,会迎来自己的悲剧结局,悲到观众没法看。</p>
而前期的种种考据,读者看多了已经波澜不惊,再描述纯属多余。甚至好多无聊的读者还会学我一样,上网仔细去查一查其中的古怪。然后会发现大量现编的“历史背景”。</p>
答案是没法写,因为小说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情节都是为了整体服务的。</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