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为什么回来
盛达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9章 为什么回来,佛珠一颗一颗放小洞里,盛达,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接着,杜寒安慰道,“再说,通判也无需过于焦虑。
建州之人不是想来就能马上到的,他们还需要侦查,准备粮草等等,整个过程最少需要几个月时间。
现在首要之计应是尽快把这些粮食转移到安全之处。”
经这一番话,金启缵面色才稍稍好转,但他仍苦笑着摇了摇头:“唉,这般大量的粮食怎么能轻易搬迁?况且,右屯和后屯这些地方,连一座围墙都找不到,又如何运送呢……”
听到这话,杜寒试探性地说:“属下倒有一个思路,不知可否可行。”
金启缵有气无力地答道,“那你便说说看吧。”
金启缵并不抱期望,觉得杜寒也不会有太靠谱的建议。
然而只听杜寒提议道,“可以将这些粮草运往岛屿,例如觉华岛,建奴在水战方面较弱,只要海面不封冻,就没什么大的麻烦。”
虽然明白觉华岛的结局不太美妙,但从当前的角度来说,把粮食物资转移到海岛,总归比留在右屯更为安全些。
因此,在未来的冲突里,也许存在避免那种悲惨局面的机会。
“唉……”
金启缵长长地叹息了一声,对于这个建议似乎无明确表态,只是摇了摇头,“这个想法其实我早已有考虑,也想过将这些粮草搬至觉华岛。
可是,觉华岛的粮食归属山东右参议管辖,要实现这一迁移必须征得喻巡抚、袁巡抚以及袁兵备的同意,同时山海关副总兵茅元仪也需要点头才行,此事操作起来颇为棘手啊。”
金启缵提及的喻巡抚是指辽东巡抚喻安性,袁巡抚为登莱巡抚袁可立,至于负责具体管理事务的是山东分巡辽海道右参议张翼明。
这一切正体现了明代官僚体制的独特复杂之处。
明朝建立以来,开国皇帝朱重八出身低微,在不断的算计和阴谋中一步步向上攀爬,对所有人都保持天然的怀疑态度。
因而在明朝的政治环境中官员相互牵制的情形极其普遍。
任何事情的决策都需要多方协商监督,避免任何单一势力过度膨胀。
对于朱家天下的大局而言,袁崇焕、袁可立等人无法形成过大威胁固然是件好事,却也衍生出了一种新问题:权责界限变得模糊。
名义上人人有责,实际上却无人全权负责。
这种现象反映在具体事务上便是利益当前时众人争先恐后,麻烦降临时却又全都推诿避让,追究直接责任人时往往会十分困难。
比如右屯的粮食物资,按照职责范围,袁崇焕能够过问,袁可立同样有权监管,山海关以及喻安性也都能插手管理。
虽然看上去各个层面都可以插手,可真正承担全责的人却不存在。
因此一旦出现问题,最终倒霉的往往是像金启倧这样处于较低职位的具体执行者——毕竟他的官阶小,自然首当其冲。
杜寒对此中的厉害关系了然于心,前世的记忆多少给了他一些启示。
听完金启
杜寒对两名军户的状态极为失望,心想若此时有建州奴偷袭,怕是早就尸横遍野。
“百户!”
两人抬头才发觉杜寒归来,慌乱间爬起,努力装出一副严肃挺拔的模样。
“你们可算回来了?”
李政闻声从营门口迈步而来,他尚未入睡,一直在等候杜寒。
“叔,还未安歇?正巧我有要事相商。”
杜寒将缰绳交给一军户,与李政走向住所。
那处不过是新掘的地窖,潮湿之气扑鼻,带出丝丝泥土清香。
点燃菜油灯后,屋内顿时明朗,两人围坐在矮木桌旁,杜寒卸下长刀,随意搁在桌上。
此刻,外头传来杨林青的声音:
“杜哥睡了没?父亲命我送来热水。”
“请进。”
随着杜寒一声回应,杨林青轻盈踏入,双手稳端陶罐,碗已置顶。
她道:
“爹知道杜哥嗜好喝热水,特意煮些待你回来。”
杨林青把碗放于桌上,为杜寒倒上一碗温热的水。
隔壁许铁匠家临近杜寒住所,听闻杜寒抵右屯后,便一刻不歇,先一步命杨林青备好热水送至。
贫苦人家无以回馈,惟愿用心办妥琐碎之事。
尽管如此,这份温暖让初到此地未久的杜寒心头感慨,竟渐渐有了一群牵挂他的亲人。
“李叔,这批军户需严格练兵,万不能散漫依旧,看这状态何谈作战?建州奴一来定会溃不成军,此状况必须得改变。”
话无保留,杜寒直接表明意图。
李政老脸泛红,适才一幕也映入眼底,只是未曾重视。
如今被杜寒当面指出,面子难以挂住,连忙应允。
“李叔,管理就得硬起来,我们聚集他们不是为了让其吃闲饭,而是助其存活下去。
过于宽容反而是祸害。
李叔身为老兵定然深谙其道。”
杜寒一番言论使李政神色凝重,当即挺胸答道:
“尊令,明日即加强约束,再也不会如从前般散漫。”
心中难免疑惑,李政看着长大成人的杜寒总觉得变化巨大,往日叛逆顽皮模样消失不见。
禁不住开口道:
“杜兄,你变沉稳了。”
“是么?或许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