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轻剑斩黄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章 《听诊器胶管的欲言又止》,医河长路,青灯轻剑斩黄泉,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先吃药。” 顾承川递过口服液,瓶身在白炽灯下泛着微光,“你右肺的旧伤,我看过 ct 片 —— 和我父亲当年在工地摔的一样。” 李建民的眼睛突然亮了,绷带下的疤痕轻轻抽搐,“您父亲… 也是干体力活的?”
听诊器胶管的裂纹贴着顾承川的手腕,他突然摘下器械,用手指按在李建民的胸壁上:“吸气时这里疼吗?” 患者的肌肉在他掌心绷紧,像块结了痂的老树皮,“疼… 但扛扛就过去了,我媳妇还等着我上工呢。”
顾承川的喉咙发紧。他想起李佳画的漫画:听诊器的听头是只竖起的耳朵,旁边写着 “听不见的话,藏在指缝里”。李建民的指缝间嵌着没洗净的水泥,指甲盖泛着青灰,和父亲临终前的手一模一样。
“感染必须控制。” 他掏出自己的医保卡,“我给你开口服抗生素,走门诊统筹 —— 费用减半。” 李建民的喉结终于不再滚动,反而剧烈地抖动起来,像台终于松了手刹的三轮车,“顾医生,您这… 我…”
“别多想。” 顾承川转身时,白大褂口袋里的听诊器胶管刮到门框,裂纹又长了半厘米,“我父亲当年没扛过去,所以你得替他扛着 —— 扛到你孙子能喊你爷爷那天。”
离开城中村时,暮色把李建民的影子拉得老长。顾承川摸着听诊器胶管的裂痕,突然明白陈教授说的 “三声叹息”:第一声是费用单上的数字,第二声是喉结里的硬币,第三声是老茧下未愈合的伤。这些藏在数据之外的声响,比 ct 片上的纤维条索更难读,却比任何影像都更接近真相。
深夜改医嘱,顾承川在李建民的病历里加了行小字:“建议每月随访,免费复查血氧饱和度 —— 自带馒头的患者,不该被费用单噎住。” 他摸向口袋里的怀表,表盖的裂痕在台灯下闪着微光,像极了李建民接过口服液时,眼里没掉下来的泪。
次日清晨,顾承川换了根新的听诊器胶管,却故意留着旧管上的裂纹。当他用新器械贴紧患者胸口时,终于听见了那些被数据掩盖的声音:农民工的咳嗽里藏着安全帽的重量,老妇人的喘息里缠着毛线针的温度,就像李建民的喉结滚动,每一下都是生活砸在骨头上的回响。
陈立仁的批注还在诊断书上红得刺眼:“罗音里混着三声叹息,比影像更难读。” 顾承川望着窗外的银杏叶,突然想起李佳画的小太阳 —— 原来真正的听诊器,从来不是胶管里的杂音接收器,而是医者掌心的温度,是让患者敢在费用单上抬起头的勇气,是让沉默的喉结不再卡住的、最柔软的那声 “我懂”。
这一天,顾承川的白大褂口袋里多了盒廉价的氨溴索,还有张记着城中村地址的便签。他知道,当听诊器胶管开始传递体温,当诊断不再是冰冷的文字,那些被疾病偷走的叹息,终将在医者俯身倾听的时刻,重新变成生命的颤音 —— 就像李建民床头的白炽灯,虽然昏暗,却照亮了诊断书上最温暖的那行医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