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贼校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112.第112章 又侃晕一位新侍讲,娇软美人,破贼校尉,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会不会圣贤道理是好,就是标准太高了,只有少数人能做到,大部分人很难做到。</p>
想到这里,陈以勤口气软了下来,说:“太孙身为隔代储君,还是要懂得一些圣贤道理。”</p>
朱翊钧不客气地回答道:“我只需要知道治国道理。”</p>
陈以勤马上答道:“圣贤道理就是治国道理。”</p>
“圣贤道理只是治国道理的一部分,并不是全部。你们儒生,总是喜欢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世上所有的问题,全部归结为道德问题。</p>
认为只要一个人的道德修为上去,就会减少绝大多数的问题。</p>
教育可以这样,治学可以这样,为人可以这样。但是如果治国也这样,那就出现很多问题。”</p>
陈以勤又愣住了。</p>
他不敢相信这样的话出自十二岁少年之口。</p>
说它有道理吧,它离经叛道。</p>
说它没道理吧,自己等人苦苦思索的问题,似乎可以用它去解答一些。</p>
陈以勤不是迂腐之人。</p>
真要是迂腐之人,教朱载坖的时候,早就跟他同归于尽了。</p>
于是陈以勤决定改变讲学模式,先从讲史开始。</p>
听陈以勤抛出这个问题,朱翊钧轻轻地打了一哈欠,看到老夫子眼神不善,硬生生给憋了回去。</p>
“原因很简单,天宝年间,前唐朝廷的财政面临破产,无法负担边镇沉重的支出。于是天才唐玄宗就想了个鬼主意,下放权力给边镇节度使,让他们自行解决粮草,把财政包袱甩了出去。</p>
结果藩镇既有兵权又有财权,尤其是安禄山,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要是不造反,都没有什么人生追求了。”</p>
嗯!</p>
陈以勤听得一愣。</p>
太孙的回答跟儒家主流,以及有识之士心里认为的大不一样。</p>
主流的答案肯定是唐玄宗远贤臣,亲小人,不修仁政、腐败奢靡,连儿媳都要霸占,天理不容。</p>
但是在陈以勤等有识之士心里,则有好几种答案。</p>
比如他认为是边镇集权过重,唐玄宗又宠信奸臣李林甫,斥罢贤良。</p>
李林甫为了改变出将入相的规矩,免得有人跟他争相位,故意不顾夏夷之防,肆意提拔胡将,造成此祸。</p>
结果皇太孙给出一个完全不同的答案,直接从前唐朝廷财政状况入手,让陈以勤目瞪口呆。</p>
只是这说法,有道理呢还是没道理呢?</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