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贼校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11章 启新亭会议,娇软美人,破贼校尉,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朱翊钧讲了一大通,众人听懂了,张居正也听懂了。</p></p>
经济这块你不懂,就不要瞎来,记得听指挥。“陛下,臣记住了。”</p></p>
能屈能伸的张居正马上应道。</p></p>
看到张居正很上道,朱翊钧也开始说起召集众人最重要的事情。</p></p>
“新政改革,主持人必须握有权柄,才能排除阻碍,把改革推行下去。国政权柄,朕将其分成几种。</p></p>
并列的为行政、监察、司法和戎政。上下的为决策和执行。”</p></p>
朱翊钧简单地说了两句,这些话他此前或多或少跟近臣们提起过,他们一听都能明白什么意思。</p></p>
“二月初一,朕的第一次早朝,由于群臣弹劾,天降异象嘛。内阁阁老,以及六部和诸寺堂官全部辞职。</p></p>
辞职归辞职,但国政耽误不得。朕也正好借此把中枢做一次调整,以便新政改革。”</p></p>
朱翊钧扫了一眼众人,继续说道:“自此内阁总理大明行政权柄,总领吏、兵、户、刑、礼、工六部和光禄、太常、太府、太仆、鸿胪、司农、都水七寺。</p></p>
按照《国律》增补的内阁条款规定,行使大明行政权。</p></p>
都察院继续行使大明监察权,大理院行使大明最高司法权,戎政府执掌大明戎政。</p></p>
内阁、都察院、大理院、戎政府,既是决策衙门,也是执行衙门。他们都执行朕的决策。朕即天意,朕之决策,是大明最高决策。</p></p>
只不过朕不能大小事宜、事事做决策。故而朕授权内阁、都察院、大理院和戎政府做一定权限的决策。</p></p>
同时设资政局,参预机务,协助朕做决策。如批复内阁、都察院、大理院和戎政府的奏文。</p></p>
资政局再设秘书处,朕通过资政局做出决策,由秘书处行文有司,再督查执行,反馈总结。</p></p>
汝贞公、大洲先生、张师傅、谭公,朕任命你们为资政。”</p></p>
最后朱翊钧的目光落在张居正脸上。</p></p>
“张师傅,朕想请你兼任内阁总理,总理大明行政,总领六部七寺,主持新政改革!”</p></p>
张居正沉默着。</p></p>
胡宗宪、赵贞吉和谭纶体会到张居正心里的纠葛。</p></p>
他推新政搞改革,需要皇上授予极大的权柄。</p></p>
现在皇上给了他极大的权柄。</p></p>
总理大明行政职权,连六部七寺都被置于他的管辖之下,权柄之大,几乎等于国相,足以让他推动新政改革。</p></p>
同时又以匪夷所思的新官制,给他套上了紧箍咒。</p></p>
总理内阁,看上去等于前朝国相,可最重要的戎政被拿走了。</p></p>
接着是监察和司法权也被拿走了。</p></p>
其实聪慧的四人都知道,律政院成立,有一项极其重要的权柄被皇上提炼出来。它制定的律法,内阁、都察院、大理院和戎政府都要遵照执行,不得有违。</p></p>
先是把国政权柄分拆成四股,各自向前,又互相制衡,如同四驾马车。</p></p>
再给四匹马套上了辔头,而这个辔头被皇上通过律政院和资政局,如同两条缰绳,牢牢抓在手里。</p></p>
皇上让张居正出任内阁总理,授予了足够多的权力,又能随时监督,随时叫停。</p></p>
不亏是世宗皇帝的好圣孙。</p></p>
嗯,不对啊。</p></p>
世宗皇帝也没有这么多奇思妙想。</p></p>
张居正只是迟疑了十几秒钟,很快就做出了决定。</p></p>
这种局面最好不过。</p></p>
大臣想从皇帝手里分走权力,只有两种情况,一是主弱臣强,二是主明臣贤。</p></p>
第一种不可能。</p></p>
坐在自己对面的万历帝,权柄之重可谓是国朝第二。在二月初一那场神迹后,甚至隐隐超出了太祖皇帝,可为第一。</p></p>
第二种就要君臣相得,一体同心。</p></p>
张居正知道自己虽然是皇上信任的老师,但皇上也不会轻易把权柄轻授给自己。</p></p>
皇上不是隆庆帝,是加强版的嘉靖帝。</p></p>
他在隆庆二年之后,看完自己与高拱对新政改革主导权的明争暗斗之后,才下决心授权自己。</p></p>
而且还做好了足够的防范。</p></p>
这样也好。</p></p>
史书上历朝历代的权臣,不管利国益民还是祸国殃民,都没有落得好下场。自己也不想遭遇不幸。</p></p>
谁能在这么精明又强势的皇上手里当得了权臣?</p></p>
张居正起身跪下,郑重地说道:“臣谢皇上圣恩。臣愿为大明除弊鼎新、兴千世盛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p></p>
朱翊钧连忙扶起张居正,哈哈大笑,“张师傅,我们就这么说定了。你在前面推新政,搞改革,朕鼎力支持你。</p></p>
我们师生二人,与其他诸卿齐心协力,建不世之功,创造一个新大明!”</p></p>
“谈得痛快!也谈得差不多了。诸卿,我们回去吧。”</p></p>
“是!”</p></p>
朱翊钧起身离开亭子,转头一看,亭子上方挂着一个匾额,上书“启新亭”。</p></p>
“嗯,启新亭,这个名字好。我等君臣在这里开了一个重要的会,为大明未来新的道路指明了方向。</p></p>
嗯,兆头好。果真是冥冥中有天意。祁言,朕与诸卿的谈话,都记下了吗?”</p></p>
“回皇上的话,六位内侍,轮流记录,都记下了。”</p></p>
“嗯,好。以后史书上会有这么一笔,《启新亭会议》,哈哈!”</p></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