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贼校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3章 彻底倒台的严党,朕就是万历帝,破贼校尉,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他心里有数,自己已经从严党脱身,成为世子党首领。</p>

“坐,汝贞先生,文长先生,我们在这里坐会,难得出来一趟,在这里看看京师西山的秋景。”</p>

“是。”</p>

冯保带着小黄门上前,在亭子里摆下三张凳子,中间摆上一张小圆桌,上面有水果好茶水。</p>

“请!”</p>

“谢殿下!”</p>

喝过一巡茶,朱翊钧开口道:“汝贞先生,伱就任山西、大同、宣府总督已有月余,也走过附近的不少卫所关隘,有什么想法?”</p>

“殿下,其实九边所有边军的根结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粮饷。”</p>

听了胡宗宪的话,朱翊钧默然了。</p>

是啊,明军不满饷,满饷便无敌。</p>

粮饷确实是明军最大问题,它直接改变明军的基础结构,对明军的战斗力造成了极大的损害。</p>

朱翊钧斟酌地说道:“太祖皇帝在边塞实行卫所制,官兵一边戍边一边军屯,自力更生,粮饷自给自足。太祖皇帝还自豪地宣布,边军粮饷自此不要地方百姓一粒一文。</p>

可惜,理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从永乐年间开始,边军粮饷已经没法自给自足。然后朝廷想发设法筹集粮饷,行开中法,兴商屯,左支右绌,窟窿越滚越大。</p>

到本朝,每年朝廷要往九边填折银四五百万两的粮饷。户部是苦不堪言,地方也是苦不堪言。</p>

可粮饷所需越滚越大,边军战斗力却是日渐的下降。关外北虏,谁都可以来打一下边关,敲诈勒索一番。战斗力下降,就需要更多的兵员。兵员越多,所需粮饷越多</p>

就此,九边就像趴在大明朝身上一条巨大的蚂蟥,日夜不停地吸着血。可你还不得不让它吸。”</p>

胡宗宪和徐渭万万没有想到,世子对九边武备,有如此深刻的认识,那么交流起来就轻松多了。</p>

“殿下所言极是。臣与文长先生多有沟通,九边之事,关键在于粮饷。而粮饷糜烂,在于卫所的崩坏。</p>

太祖皇帝在边塞设卫所,一边戍边一边军屯,本意不错。可惜随着卫所军官世袭,这些田地或被卫所军官侵占,或被本地世家大户侵。</p>

军户无田无地,只能沦为佃户,一门心思在耕地上,也没有心思去操练打仗。成为大地主的军官和地方世家勾结,为了自己的利益,隐瞒军户青壮,宁可让他们留在家里给自己种地,也不愿放出去打仗.”</p>

胡宗宪也谈了自己的看法。</p>

朱翊钧听完后,有些观点不同意,直接反驳道:“汝贞先生,你说九边粮饷糜烂在于卫所崩坏,我倒觉得,卫所制本身就是个错误。</p>

或者说,卫所制国朝初期还有稳定军心、巩固地方、加快生产恢复的作用。但是很快就与实际情况相背离,该改时不改,结果成了一个巨大的错误。”</p>

胡宗宪和徐渭非常吃惊,世子殿下怎么敢质疑起祖制来?</p>

想到嘉靖帝御极四十多年来,不知质疑和修改了多少祖制,连永乐帝的太宗皇帝庙号,都能给你改成成祖庙号。</p>

心中也就了然。</p>

这对祖孙,还真是一脉相承。</p>

“世子殿下,你说卫所制当早改,臣不知从何改起,还请指点教诲。”</p>

“无妨。卫所制,是太祖皇帝鱼想要,熊掌也想要。既想让边军守边,又要让他们自力更生,自给自足。想得太美好了。</p>

洪武年间,弊端就出现了。边塞卫所军士们,不仅要承担戍边、操练等日常武备,还要开荒、种地、照料、收粮。</p>

天底下最苦的两样事都让边军军士们做了。</p>

可这就完了吗?怎么会完!</p>

粮食收上来,还得解送到官仓。贪官污吏横行,缺斤少两是常事。辛辛苦苦种出的粮食,不够完赋缴税的,只能做些零工,帮下佣,挣点钱去填窟窿。</p>

可是卫所士兵上头还有军官,还得无偿给他们家的田地耕种干活。然后地方有什么破事,铺路架桥、修葺城池,因为边塞本来就百姓稀少,这些徭役自然就落在附近的卫所士兵头上。</p>

这是边军吗?连关外北虏的奴隶都不如啊!</p>

这样的边军谁愿意做?</p>

所以永乐年开始,边军军户大量地逃走。逃了又补,补了又逃。后来,军户指望不上,朝廷只好募兵戍边,卫所制就成了摆设,累赘.”</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恶雀栖金枝

大麦若水

七零:捡来的军官非要宠我怎么办

九尘木

重生1960,带着亿万食品仓库

月下小河

骇客机械师

凡小伟

知否:我是徐家子

马空行

这真不是机械飞升

团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