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贼校尉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76章 移风易俗 再立教化,朕就是万历帝,破贼校尉,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移风易俗,再立教化!</p>

看样子我们在将来是大有作为啊!</p>

于此同时,在西苑的朱翊钧,看完了东厂关于袁咸安审理林有才案的禀文,邀请赵贞吉和张居正到紫光阁偏殿用午膳。</p>

午膳是分食制,每人四菜一汤,一个菜一碟,不多也不少,再加一碗汤。</p>

米饭换成了洞庭湖畔的米。</p>

“大洲公,张师傅,这是华容县进贡的米,武昌农科所培育的洞庭四号晚籼米。米粒细长而稍扁平,细密晶莹,腹白较小,质硬粒大,油性较大,怎么样,口味还不错吧。”</p>

赵贞吉呵呵一笑:“好吃,不过终究没有臣老家,四川的稻米好吃。”</p>

张居正抿着嘴唇,神情有点严肃,“臣觉得很好吃,入口香甜。</p>

华容离臣的原籍,江陵不远,都在长江边上,湖泊边上。水土差不多,华容能种,想来江陵也能种。”</p>

朱翊钧笑着答道:“肯定能种。”</p>

“湖广鱼米之乡,湖北开发之十有六七,湖南却开发不过十之三四。现在王子荐(王一鹗)督湖广,曹公在西北是拼命地给他塞百姓啊。”</p>

张居正一边吃着饭菜,一边说道。</p>

“隆庆三年试探性的,迁移不到一千户,六千余人。今年计划迁移一万户,七万余人。大手笔,搞得王鉴川抱怨诉苦,说又超预算了,要想在什么地方找笔钱回来。”</p>

朱翊钧答道:“国朝立朝以来,九边肩负戎任。为了能够就地解决军粮,朝廷历年来不停地向九边迁移百姓。</p>

只是九边多苦旱贫瘠之地。山西、蓟州、辽东还好些。陕西、宁夏、甘肃就苦多了。尤其是榆林、延绥、宁夏诸卫、庆阳、平凉、靖虏卫,那些地方,多长根草都是难事。</p>

边地百姓为了大明边戎,为了腹地安宁,苦了一代又一代人。</p>

现在蒙古左右两翼归附,九边不复为边,也该让他们过一过好日子。迁居湖广鱼米之乡,分配熟地给他们,安家立足,再鼓励他们组成互助社,开垦荒地,施以优免,五年免征田赋。</p>

王一鹗在湖广,做的也很好。”</p>

赵贞吉问道:“皇上,臣听说王子荐借口平定武冈叛乱,从播州杨家外调了三千精锐苗兵,一番笼络后,三千苗兵大半不愿意回去,只求王子荐把家眷接过来,愿意在沅水和资水河畔盆地落户。”</p>

朱翊钧哈哈大笑,“没错,王一鹗跟杨应龙玩了一招刘备借荆州,杨应龙气急败坏,几次扬言要反出我大明,自立为王。”</p>

张居正刚好吃完,把碗筷碟子放到一边,马上有内侍上前收拾干净,又端上茶杯铜盆,请他漱口,再端来温水,请他把嘴脸擦拭干净。</p>

张居正放下毛巾,说道:“皇上,而今广西安隆、上林土司被平定,广东罗傍瑶之乱,两广总督殷正茂正在收尾。</p>

西南已定,数万虎贲之师枕戈以待,播州杨家想反,就让他反。</p>

皇上,臣反而觉得现在是大好时机。</p>

杨家三千精锐在外,兵力大损。被逼得仓促造反,粮草物资定会准备不足,届时殷正茂和刘显驱兵直穿贵州,再移一员能臣坐镇四川,堵住杨贼北面,王一鹗在东,四面合击,定能一举荡平杨贼,拔除这家割据地方六百年的土司。”</p>

赵贞吉听到张居正有以殷正茂为平杨主帅的意思,出声道:“皇上,粤督殷养实平定安隆、上林两土司和罗傍瑶,功勋卓著,按律是要先回京叙职。”</p>

朱翊钧看了一眼赵贞吉,知道他话里的意思。</p>

殷正茂是能臣,上马能治军平叛,下马能理政抚民。但是有奏章说他暴戾好杀,贪墨军饷。</p>

赵贞吉暗地里向朱翊钧请旨,叫都察院中央监察厅组成专案组,秘密地查他,提请锦衣卫协助。</p>

朱翊钧当时允了。</p>

现在听赵贞吉说这样的话,立即明白他的意思。</p>

“云贵湖广,朕准备托付给王一鹗。殷正茂在两广做的不错,等罗旁瑶乱事彻底平定后,诏他回京叙职。</p>

两广是南海经略之根基,现在又新复安南,庶事剧繁,需要调一位能臣去接替坐镇。”</p>

“皇上,臣觉得闽抚凌汝成(凌云翼)合适。”</p>

“霜雪之后,必有阳春。现在两广安南,国威已立,宜平和以宽仁。凌云翼在福建做得不错,但骄纵喜杀,手段狠辣,不适合去两广。嗯,派他去给王一鹗当助手。</p>

粤督,就调赣抚茅坤接任。”</p>

茅坤?</p>

赵贞吉和张居正心头一动,不由对视一眼。</p>

茅坤,浙江湖州归安人士。</p>

嘉靖十七年进士,资历很老。</p>

嘉靖二十七年,他就出任过广西兵备道。</p>

当时瑶民在阳朔作乱,提督两广军务应槚将剿事委以茅坤。</p>

他冥思苦想,想出雕剿之计。</p>

“雕剿者,师不移,即倐而入,倐而出,如雕之搏兔然。”</p>

即模仿老鹰捕食之势,摸清情报,选准时机,以少量精锐之师快速出击,斩杀贼首,得手后迅速撤离。</p>

作乱的瑶民群龙无首,不攻自破,陆续投降。</p>

茅坤以雕剿之计连破瑶民十七寨,杀孽不重,瑶汉百姓皆服,为其立生祠。</p>

后又为大名兵备使,制偏箱车制北虏骑兵,得蓟辽总督杨博赞许。</p>

嘉靖三十七年被政敌以贪污罪名攻讦,被罢官回乡。胡宗宪督东南御倭,请他出山,商议兵事。逐保荐为浙江布政使,后迁为江西巡抚。</p>

茅坤还以古文辞,主盟海内,世所称鹿门先生者也。</p>

扳着手指头算,茅坤确实是两广总督最合适的人选。</p>

可他不仅是胡宗宪一脉的人,还是当代古文大家,知名的之士,翰华词臣。</p>

皇上几次兴狱,朝中擅长的翰华词臣,被打击得奄奄一息。</p>

刚刚审定完的林有才案只是延续的小插曲,江南即将兴起的惊涛骇浪,还会席卷一大批善治经义、以见长的名士官绅们。</p>

如此微妙时机,皇上突然启用茅坤,这位年近六旬的词臣老夫子,到底有什么深意?</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恶雀栖金枝

大麦若水

七零:捡来的军官非要宠我怎么办

九尘木

重生1960,带着亿万食品仓库

月下小河

骇客机械师

凡小伟

知否:我是徐家子

马空行

这真不是机械飞升

团又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