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70章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临安不夜侯,月关,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他一边收竿挂饵,一边横了赵瑷一眼,道:“如果诸国归附,你的威望如日中天之际,都不能挟此威势而变易规矩,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改?”</p>
赵瑗苦笑道:“你倒洒脱,我是担心,如果与士大夫产生激烈矛盾,或许会让如今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因此不敢不慎。</p>
我是皇帝,士大夫枉法,亦可判死罪,这是强化皇权的事,我有不愿意的道理?如果不是为此担心,我为何要犹豫?</p>
什么勒石三诫,我还不知道咱们大宋从来就没有过那玩意儿吗?谁会给自己的子孙头上,套上这么一个枷锁?</p>
太祖在位时,杀的贪赃枉法的官可不少,太宗在位的时候也是如此,真宗朝的时候,文官犯了死罪,一样是杀。</p>
直到仁宗年间,才开始对文官法外开恩了。仁宗啊,这个谥号,是文人士大夫们白送的么?</p>
只是,士大夫的力量日益庞大,列代先帝长于深宫,早已失去了开国二帝时的杀伐果断,皇权被重重束缚,假的慢慢就变成了真的,法外就变成了法内。”</p>
说到这里,赵瑗深深地叹了口气。</p>
说起来,就是宋仁宗心太善,耳根子太软,被士大夫集团给Pua了。</p>
不过,他也没有立下过“士大夫有罪不杀”的制度,只是事实上,在他任皇帝期间,是这么干的而已。</p>
随后的一代代皇帝更加软弱,士大夫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皇帝的不作为就使得“不杀士大夫”成了一条士大夫们炮制出来“祖制”。</p>
赵璩奋力一甩鱼竿,说道:“既然知道,你还怕什么?”</p>
赵瑗道:“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遭到强硬反抗,只怕两败俱伤,等再恢复元气,怕要错过收复故土的大好时机。”</p>
赵璩想了一想,道:“既然如此,不如你先躲开,如果这篓子捅大了,真的补不上的时候,你再回来收拾残局。你给我一个‘监国’,我来做。</p>
我要真的没做好,你回来后,削了我的亲王爵位,贬个郡王,士大夫们也就息怒了。”</p>
“嗯?”</p>
赵瑗诧异道:“你让我去哪?”</p>
赵璩道:“去哪儿不行?你先出杭州,这边让我来折腾,我不怕他们,他娘的,谁怕谁?”</p>
赵瑗想了想,此法大有可为啊。</p>
这就像当初两兄弟都是储君人选时,只能故作对手一样,倒不失为一种策略。</p>
赵瑗遂一拍额头道:“倒也可行,只要我不是最后的决策者,眼见事机不对,我再收拾残局也就是了。那……我去径山寺逛逛?”</p>
赵璩嫌弃地看了他一眼,道:“下了这么大的决心,就去个径山寺,从临安到余杭是吧?来回快一点就一天的路程?”</p>
赵瑗老脸一红,道:“那你说,我去哪?”</p>
赵璩想了一想,两眼一亮,道:“去成都怎么样?”</p>
赵瑗一愣,道:“这么远?”</p>
赵璩道:“你要走,就走远些,省得那些士大夫三两天功夫就能找到你哭诉一番。</p>
再一个,成都府乃国朝重镇,现在又有西夏蠢蠢欲动,你去巡幸成者,就近接见边军诸将领,必然会给西夏和金国一个错误判断。可谓一举两得,有什么不好?”</p>
赵瑗听了大为意动,皇帝说是普天之地,莫非王土,可皇帝却大多只能困于深宫,一辈子也没离开京城多远。</p>
宋朝的皇帝尤其如此,出过远门儿的除了开国二帝,还有远赴泰山封禅的第三帝真宗,也就是先帝赵构了。</p>
他的江山究竟是什么样子,这掌控江山、治理江山的皇帝全凭想象。</p>
赵瑗道:“这……倒也使得。不过,百官一定会劝谏不许的吧?”</p>
赵璩更不耐烦了:“偏你担心那么多,他们不想你出京城,你找个他们拒绝不了的理由嘛。”</p>
“比如说……”</p>
“比如说,太皇太后身体有恙,夜梦金甲神人谕示,须得官家亲往……嗯……,成都青羊宫上香,方能痊愈。官家要尽孝道,怎么啦,谁敢拦阻?”</p>
赵瑗欣然道:“此计可行!只是,太皇太后年纪大了,舟车劳顿的,万一……”</p>
“那就皇太后,皇太后年轻,还一身武功呢,老闷在宫里也不是办法,正好请她老人家出去散散心。”</p>
赵璩一拍大腿,道:“对!太后更合适,我去跟太后说。”</p>
吴太后是赵璩的养母,与他感情最为深厚,由他出面说项,自然没有问题。</p>
亭外,小骆的耳朵微微一松。</p>
皇帝要巡幸成都了啊,我也可以跟着去巴蜀走走了。</p>
只可惜,去了巴蜀,就无法看到杨沅如何捅篓子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p>
……</p>
杨沅今日放衙之后,邀请了国子监司业晏丁饮酒。</p>
晏丁这位司业,在国子监里就相当于“教导主任”这么个职务,同他以前的临安府通判的权力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不过日子久了,便也安之若素了。</p>
虽然他是因为杨沅而离开了临安府,但是一番接触下来,对杨沅倒也没有什么恶感,两人反而交情不错。</p>
今天杨沅请晏司业吃酒,为的就是把“张宓该不该死,能不能判死”这个话题,引入到“不杀士大夫”这个主题上。</p>
这个话题,由士大夫的预备军,太学生还有国子监生们提出来,最合适不过。</p>
虽然他们就是未来的士大夫,可少年人的理想感、道德感更纯粹,没有人认为自己学业有成,入仕作官之后,是奔着做一个赃官贪官去的。</p>
他们尤其地痛恨败坏了士大夫群体、败坏了官僚群体的那些贪官污吏。</p>
不过,杨沅在国子监除了晏丁,没有别的人脉。</p>
所以,他只能借助晏丁的帮助,引导国子监监生们主动介入。</p>
对于晏丁这样一个在临安府通判位置上,就尸位素餐、懒政怠为的庸官,你和他谈正义谈公道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谈改革弊政利国利民,那无异于对牛弹琴。</p>
所以,杨沅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用这样的办法去说服他。</p>
什么东西都是有价格的,只要你能拿得出叫人动心的筹码。</p>
杨沅当然是有筹码的,对一个仕途无望,数着日子等致仕养老的庸官来说,他最需要什么,杨沅恰好就有什么。</p>
所以,这顿酒两个人喝的很开心。</p>
第二天,杨沅就给到了晏丁他想要的一切,晏丁马上就利用他国子监司业的身份,技巧地引导起国子监的学生来。</p>
学生们并非两耳不闻窗外事,对于张宓一案,他们也都听说过。</p>
但是他们原本也没有想及那么深的根源问题,而是把论点集中在了张宓这一个例、这一个人身上。</p>
晏丁只是在每月小考的时候,把这个月小考的试论题考题,和张宓杀人藏尸案联系了起来,并且在题目中提到,试论此案令三法司争执的根本原因与“不杀士大夫”的传统理念之间的联系。</p>
小考结束了,但是这个话题才刚刚开始,它就像决了堤的洪水,成了整个国子监争论热议的焦点。</p>
在杨沅款待晏宁的时候,王大少和樊举人也宴请了曾响应杨沅,为岳飞鸣冤的太学学生程宏图、宋芑。</p>
作为学长,王大少请这两位一腔热血、满心正义的学弟喝了顿酒,席间只一番议论,程宏图和宋芑就成了两个火种。</p>
随着他们的归去,“不论何种情形,都宽赦不杀士大夫”的利与弊,就成了太学的议论焦点。</p>
张宓倒下了,那座无形的诫石碑,现在驮到了他的背上,能否随之倒下,就和张宓个人的生死,密切地联系了起来。</p>
这时,枢密院勘印房也有动作了。</p>
勘印房主事徐洪诚把一批油墨悄无声息地运出了枢密院,早就在盯着他和寇黑衣的刘商秋,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这个消息。</p>
刘商秋马上亲自跟了上去。</p>
一共十四桶油墨,在临安城中兜兜转转的,奔了“李巧儿书坊”。</p>
李巧儿书坊负责“临安小报”的印刷,李巧儿是苏乔苏主编的合伙人。</p>
李巧儿书坊图便宜,勘印房这种闲衙门想搞创收,所以两边合作,一个调制印刷油墨,一个购买印刷油墨,合情合理。</p>
近来“临安小报”的销量暴增,油墨用量增加,也属寻常。</p>
每一个环节,看起来都没有问题。</p>
但是,当天晚上,就有六桶油墨运出了“李巧儿书坊”。</p>
老苟叔的人马上跟了上去……</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