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关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624章 陡变,临安不夜侯,月关,海棠书屋),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她心里想着,却还是羞于爬起来,然后去照个镜子。</p>
杨沅和李师师仍在酣睡,只是肥玉叶却没有注意到李夫人微微弯起的唇角。</p>
“我就知道,骨子里透得出的叫风骚,骨子里透不出的叫闷骚。这小蹄子,就好这一口儿。”</p>
李师师暗暗地想。</p>
也许,越强大的女人,越喜欢不寻常。</p>
风情若嫡仙的师师,此时偏有一种拉人一起做了坏事的邪恶快感。</p>
……</p>
“班荆馆”里,一大早金国使节第五病己就向宋人提出了一个严正要求,他要面见大宋监国,当面递交一份重要国书。</p>
“接伴副使”听了不敢怠慢,立即派人准备车驾,同时派人去通知“接伴使”,然后双双陪同金国使节赶赴大宋皇宫。</p>
晋王赵璩被人一大早就叫了起来,带着一肚子起床气赶到了皇宫。</p>
他把政事堂众宰相、参政都叫了来,以便接收金国使节的国书。</p>
两国之间的交聘使者,肩负着众多的交聘使命。</p>
诸如礼仪性的朝贺活动、谈判、祭奠、礼赠、刺探情报、履行“议和”条约、重大事务告知等。</p>
第五病己本是派来大宋的“贺正旦使”。</p>
结果,他还没回国呢,赵构挂了。</p>
于是,第五病己就没回去,金国派人给他又送来两份国书。</p>
先取出一份,他就变成了金国的“吊祭使”。</p>
等赵瑗登基,他再取出另一份,就变成了“庆贺使”。</p>
随后,杨沅使北,驴蹄造反,金国分裂……</p>
第五病己就留在了大宋,成了斡旋联系一应事务的“交涉使”。</p>
当然,这其中也不排除宋国有意把他扣下充作人质的意思。</p>
如果我们的使节真的回不来了,那你们金国的使节也就不用回去了。</p>
等到杨沅从北国回来,金国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宋金两国的外交关系也需要做出改变了。</p>
所以,第五病己再次摇身一变,成了两国缔结新的外交关系的“建交使”。</p>
如此一再蹉跎,这位仁兄就成了“班荆馆”的常客。</p>
紫宸殿上,赵璩避居皇座之下,与一众宰执接见了第五病己。</p>
第五病己义愤填膺、慷慨激昂地历数了大宋七宗罪。</p>
一、暗中援助新金,促使金国分裂。</p>
二、将制造假会子的一帮罪犯诬陷为金国派遣,败坏金国声誉。</p>
三、至今不肯全面恢复两国的榷场贸易。</p>
四、重用奸佞,制造两国紧张情绪。</p>
五、物价溢涌,使得金国在与宋国的贸易中承受了重大损失。</p>
六、振兵略地,对金国盟友大夏用兵。</p>
七、暗中使人监视使节居住,限制金使行动。</p>
第五病己说罢,当即奉上国书,宣布金国与大宋正式断交,即日起成为敌国关系。</p>
随后,第五病己便提出,其与使团,立即回国,要求大宋派员护送。</p>
虽然金国已经自称为汉人正统了,但是显然还是大宋干的汉人正统的事儿更多。</p>
赵璩并没有难为他这个使节,扣押一个使节也无甚作用,还要白白浪费粮食,就叫枢密院负责,把金国使团驱逐出大宋。</p>
紧接着,不过三日功夫,沿边各地纷纷受到攻击的消息就开始陆续报来了朝廷。</p>
金人的攻击规模并不大,突袭之下,虽然占据了一些城池,但是并没有攻陷诸多的要隘。</p>
比如樊城,不出所料地失守了,但襄阳及左右几座城池,仍旧牢牢掌握在大宋手中,要夺回被夺取的几座城池,把握还是很大的。</p>
两淮对大宋是非常重要的,守江必守淮,所以必须趁金人立足不稳,立即组织反击。</p>
情况紧急,来不及请示天子了,赵璩与众宰执和六部大臣一番计议,一道道军令便对淮东、淮西各路兵马下达了出去,以战为守,固淮蔽江。</p>
大批兵马开始向清河口、扬州、寿春、光州等地集结,准备发动秋季攻势,一举夺回所有失地。</p>
与此同时,赵璩紧急遣派使者,乘快船前往新金通报宋金局势。</p>
只要新金不傻,一定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p>
只要他们在金国屁股后面捣捣蛋,那就能替大宋这边分担很大的压力了。</p>
幸亏都察院这边已经做出了攻击告一段落,巩固战斗成果,消化胜利果实的决定。</p>
否则的话,如果都察院再接再厉,对其他保守势力立即发动攻击,结果这时金兵大举伐宋,这种内部斗争就得立即停下。</p>
那样的话,半途而废的行动将会给都察院造成严重后果,甚而有可能被政敌挟寇自重,迫使朝廷对都察院做出制裁。</p>
即便如此,鉴于国事紧张,事务繁忙,不仅汤思退重新回到了政事堂,告了长期病假的谭尚书也“带病”回到了吏部。</p>
吏部正在进行的清理和调整也暂时停下了。</p>
现在一切内部矛盾全部放下,全力备战两淮。</p>
杨沅本来想这几天安排玉叶和贝儿、姬香她们过门的事,也因为这事暂且搁下了。</p>
八月初,大宋急脚递金牌级快驿一日三递,抵达临安,告知皇帝正在启程返回临安。</p>
随着这个消息送来的,还有川西出现了西夏兵马,险些对成都造成威胁的消息。</p>
虽然官家并没有和西夏兵马照面儿,而且他若坚持不走,西军必然全力回防成都,那支突如其来的西夏兵马未必有机会打到成都城下。</p>
但是对于临安这边来说,军情急报上的几行文字,是无法把川西局势说清楚的。</p>
一时间,临安城中谣言四起,金国派遣在大宋的间谍又开始四处贴起了“揭贴”。</p>
金国和西夏联手围攻大宋了。</p>
大宋官家被困成都城。</p>
大宋官家被射瞎了一只眼睛,生命垂危。</p>
谣言四起,真真假假之间,叫人难以辨识。</p>
紧接着,又有传言,说是怂恿皇帝前往成都为太后的祈福的,便是当今监国。</p>
监国这是有意置官家于险地,意图夺取大位。</p>
监国晋王和金国、西夏合谋,共同炮制了这场针对大宋的阴谋。</p>
凡此种种,谣言愈演愈烈。</p>
当初参加过御前会议的朝廷大员,自然是知道晋王把唾手可得的皇位让给了大哥。</p>
但这消息民间可不知道。</p>
任哪一个朝廷大员,也不会出了皇宫,四处张扬:“皇帝本该是赵璩的,是他拱手让给了赵瑗。”</p>
所以,这个谣言的迷惑性还是非常大的。</p>
喜欢背锅的鹅王,这一回可真没少背锅。</p>
由于金人散布假会子,使得物价飙升,战争的来临,进一步促进了物价的上涨。</p>
而这一切结果呈现的时候,皇帝不在临安。</p>
很多百姓不知道这些事情,也不清楚这些事情之间的因果关系。</p>
他们只知道,这些乱子,发生在官家离开临安这段时间,</p>
朝廷裁汰冗滥,朝廷严惩贪腐,由此造成许多官员不满。</p>
之前,由于赵璩以雷霆手段惩治了一些官员,把这乱象迅速镇压了下去。</p>
如今军事紧张,那些隐忍多时的官员不免就要兴风作浪。</p>
他们也不需要如何的明目张胆,只需要阳奉阴违、故意懒政,只要稍稍讲些手段,你没有确凿把柄可抓,但他产生的消极影响却已出现。</p>
于是,民间对于监国的非议也是愈来愈激烈。</p>
可都察院又是绝不可以在这个时候跳出来,去大肆查办朝廷官员,搞一个针锋相对的。</p>
但……不动声色,搜集证据,这总可以的吧?</p>
这么大的举动,只能由都御史来宣布,但眼下这种形势,朱倬也觉得,暂时不该有任何举动。</p>
无奈之下,杨沅在都察院衙会的时候,当着百余名监察御史的面,寻个由头,说了一句“任你现在闹的欢,咱们明日拉清单。”</p>
朱倬、谈琰、王晨坤、杨文靖四大佬只管装聋作哑,众监察御史却是心领神会,一双双眼睛就在沉默中,盯上了那些“跳得欢”的官员。</p>
只是盯着盯着,随着越来越多的情报搜集,杨沅渐渐发现不对劲了。</p>
很多时候,金国间谍张贴在大街小巷的“揭贴”,前方战事的进行,一些大宋官员“煽风点火”的行为,隐隐是在相互呼应的。</p>
一次两次可以说是巧合,这么多次实在难以说它只是凑巧了。</p>
可……金人已经渗透到了这种地步?收买了这么多的大宋官员?而且他们还是遍布朝廷与地方,分属于不同的衙门?</p>
杨沅对此是坚决不信的,可他就是有一种感觉,似乎背后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正在促成这一切的发生。</p>
它利用金国与西夏的用兵对大宋制造压力,它利用这种压力制造混乱,它利用混乱给监国晋王进行抹黑……</p>
它的目的,究竟是什么?</p>
很快,皇城司和机速房也发现了诸多诡异之处,并开始着手调查。</p>
也许他们还没有现在这些事件之间的联系,只以为是随着战争的到来,经济的混乱,人心的不稳,有人趁机兴风作浪。</p>
而这种兴风作浪,目的就是为了对于国策的转变和诸多的变革发起反击。</p>
因为内政外交与军事一旦一团混乱,甚而吃上一个大败仗,那就证明之前所做出的一切改变都是不对的。</p>
原本已经被弹压下去的声音就会再度爆发,而且更有力度。</p>
它会迫使现在的一切改变都原封不动地改回去,重回“正规”。</p>
杨沅此时也没有想到还会有其他的原因,他也认为这是被改革触动到了利益的各方,趁机发起的反击。</p>
可是,如何破局?</p>
打一仗!</p>
而且必须要打赢。</p>
赵璩再次召开“便殿议政”,一番讨论之后,中书舍人草诏,中书省用印,门下省用印,尚书省颁布,枢密院发兵,大宋夺回两淮失陷城池的战役全面打响!</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